Sunday, July 22, 2012

丘亦生:唔愛國得唔得?

香港教育部門打算數年內在中小學全面推行的國民教育科,你知我知,儘管用了一個貌似中性的名堂,但其真面目就是愛國主義教育。
任何執政者都喜歡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即使在英、美等民主國家,也不例外。在平常日子,出師無名,但到了非常時期,尤其是國家面對外來威脅,導致民心虛怯、恐懼的時候,執政者就乘機大力推銷愛國主義教育,以為有利於施政和社會團結。
2005年7月7日倫敦遭遇連環恐怖襲擊,發生在地鐵和巴士的多宗爆炸,做成逾50人死亡,是英國近二十年來最嚴重的恐襲。事件調查結果最讓英國朝野覺得意外的是,襲擊者儘管來自不同族裔,但全部是在英國土生土長的英國公民。

盲目愛國 損公民力量
當時民望低迷的工黨政府,打蛇隨棍上,在事發數月後表示,即使在和平時期,也要培養愛國主義,建議通過加強英國歷史課,達到目的。當時社會上下同仇敵愾,未有強烈反彈,在之後兩年更提出了千奇百怪的愛國教育建議,例如鼓勵畢業生向國家或英女皇宣誓效忠、設立國慶日、草擬「英國價值宣言」等。
在那種氛圍下,由倫敦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Michael Hand為首的教育學者,一士諤諤,提出異議。他們為英國教育哲學協會撰寫有關愛國主義教育的報告,招來不少傳媒,包括梅鐸新聞集團旗下報章的冷嘲熱諷。一份學術報告竟然得到保守媒體如此招呼,是因為這些教育學者不是要討論哪份愛國教育教材較為持平公允,也不是要倡議甚麼「批判的愛國主義」或「民主的愛國主義」,而是提出了更為根本的質疑:愛國主義是不證自明的好東西嗎?是必須的價值嗎?教育的目的,應該包含培養愛國情感嗎?
他們尤其憂慮的是,在民主國家,公民選舉和監督政府,在必要時以抗議等手段爭取公義,既是公民權利也是公民責任,是民主制度賴以持續的基石;只有跟政治代理人和政府建制,保持一個情感距離,公民才能理智和客觀地,履行這責任。再批判的愛國主義,都可能因為「愛國」這種情感因素,而變得盲目偏頗,過於包容政府行為,削弱了公民力量。
這些英國教育學者,卻也不是以為學校可以完全迴避愛國主義這課題。無論在本土政治抑或國際政治上,愛國主義都經常擔當重要角色;學生個人也可能有過愛國情緒高漲的時候,又或感受過群眾愛國熱情的壓力。所以,學校不能不處理愛國主義這回事。

不設標準答案 容許探討
他們的建議是,應該把愛國主義作為「爭議性事件( Controversial Issue)」來教,引導學生去探討,作為民主社會的公民,一定要愛國嗎?愛國主義會為社會帶來甚麼好壞影響?而學校應該容許觀點紛陳,不該有標準答案。
教育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讓學生問最根本的問題,然後教導他們理性的思考方法。「點解要愛國?唔愛國得唔得?」香港的國民教育,也許應該始於這條問題,亦要終於這條問題。

資料來源:2012年07月23日蘋果日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