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30, 2012

黃牧:小提琴家的今昔

黃牧遊樂

烏克蘭的奧得薩市面破落,可是仍有一間最漂亮的一流歌劇院,觀光巴士的導遊介紹那裏的音樂學院說,這裏的學生包括Milstein、Oistrakh,甚至Heifetz也曾在此上過課。我聞之肅然而起敬。Auer曾在此授課,那麼學生也許還包括Zimbalist和Elman?這間音樂學院比今天的 Juilliard還厲害(Gilels也學藝於此)。對我來說,這些名字仍然代表了小提琴演奏的黃金時代。1987年逝世的海費滋,也許到今天仍是最大名鼎鼎的小提琴家(而荷洛維茲則是最有名的鋼琴家)。不錯,儘管現代小提琴演奏的一般技術水平已大大提升了(Elman活在今天也許不夠條件從朱利亞畢業),可是我看不出今天有誰可以說是新的海費滋或米爾斯坦。今天的小提琴家仍然對海費滋敬若神明!

幾個月前在北京電視台隨便看了幾天CCTV的全國小提琴及鋼琴比賽,最有趣的是小提琴組的參賽者大都選奏《流浪者之歌》、西貝流斯的協奏曲之類,甚至拉Hora Staccato(Dinicu作的小曲,給海費滋改編為他最喜歡拉的encore曲)。每一個年輕人,甚至小朋友,都拉得「像」海費滋。他們的硬技巧都似乎勝過埃昔史頓(是的,Stern曾給CBS錄過此兩曲,技術完全不濟,不明白為何他要獻醜)。在78轉唱片的時代,小曲特別受歡迎。聽小提琴家的硬技巧,可聽小品如柏格尼尼的第24首隨想曲,或區區的Hora Staccato(聽頓音execution的絕對乾脆利落:很多人拉得也許像海費滋一樣快,但很少人能發出一樣的像斬釘截鐵般利落的連頓音,像「大珠小 珠落玉盤」)。為甚麼今天很多小提琴家都能拉《流浪者之歌》呢?因為今天大家有觀摩學習的媒介,以前坐船從倫敦到上海也許要一個月,極少機會聽到大師們光臨演奏。傳播的發達,造成「技術水平的提升及從而標準化」,竟因而產生了一首曲子的演繹的某種「時下認許模式」來,大多數人的演奏也因此失去個性,同一首曲誰演奏都差不多。

事實是上世紀40年代前,小提琴演奏者要不是聽現場,根本沒法彼此觀摩,更沒法模仿偷師。在人人「各自修為」的情況下,可喜的是每個演奏者能保有自己的個性。那年代,不論是Kreisler、Elman、Heifetz、Milstein、Szigeti、Thibaud、 Francescatti、Menuhin、Oistrakh、Kogan……都是非常有個性的小提琴家,一聽可辨。

今天呢?大家的演奏都差不多,真正有個性的演奏家也許只有Kremer和中提琴大師Bashmet。以前不是這樣的:黃金時代的那一輩小提琴家中,Kreisler和Elman雖技巧平平卻音色最美也最有個性。聽Heifetz的LP時代的錄音,你會覺得他拉甚麼都會偏快,琴音響亮得霸道,火氣很大,可是聽他16歲在 Carnegie Hall征服樂壇後不久的唱片,他的演奏完全不是這樣的。

年輕時的Menuhin也是非常出色的小提琴家,但不幸後來技巧褪色了。Milstein有Heifetz的control,但永不誇張,永遠給人一種典雅感。如果嫌Heifetz太霸道、Milstein太清淡含蓄,那麼那時我最喜歡的是Francescatti,我認為他也有Heifetz的最高技巧 (他拉的Paganini和Sarasate的錄音可資鑑證),他和Casadesus的貝多芬奏鳴曲、配搭Bruno Walter的貝多芬協奏曲都是我心目中的範本。我認為法蘭西斯卡蒂是接近「至善」的小提琴家,儘管有時他會「過甜」(Oistrakh也是)。旅居倫敦 十多年間我有幸能一再聽Milstein和Francescatti,不過兩位大師每次來演出都拉貝多芬的協奏曲。有一次聽完Francescatti後我乘地鐵回家,同一車廂裏有兩位RPO的琴手竟興奮地繼續談他的演奏。要得到對音樂會獨奏者的演奏的專業評價,大可看樂師的表情是真正由衷的喝采,還是例行地以琴弓沒精打采擊譜架!

20世紀的小提琴家的搖籃,從歐洲遷到了廣納百川的美國,不但海費滋也成了美國人,連他的師父Auer大教授也移民美國且能教出Rabinof和Shumsky這樣的末代弟子。Oistrakh之後,「蘇聯」最好的小提琴家是他有性格的徒弟Kogan,以及同出其門下的 Kremer,而不是他的兒子Igor。其實Vladimir Spivakov和Oleg Kagan也出其門。更新一代的俄國高手我喜歡當年的神童Vadim Repin(忍不住八卦一下,他是當今Bolshoi芭蕾舞后Svetlana Zahakarova的老公)。但仍是美國出了最多小提琴家,Galamian和Delay這兩位名教授,在朱利亞音樂學院教出了Perlman、 Zukerman、鄭京和……(限於篇幅,否則我可以寫下更多名字)。Isaac Stern又「非正式地」把猶太小提琴家的族群收入麾下自成一派,除了Perlman和Zukerman外也包括Mintz和Fried等。 Menuhin則在英國作育後代,最成功的學生是非常有個性的Nigel Kennedy。看來Menuhin和Oistrakh的徒弟們都和師父的風格大異其趣。


的確,今天的小提琴家一般都有很高的技術水平,但我想只有Kremer和Perlman勉強堪稱大師。上世紀50年代前的小提琴樂壇絕對是男人世界,我想起海費滋時代真正出色的女小提琴家只有Ginette Neveu(她和Michael Rabin都在螺旋槳飛機的空難中英年早逝)。今天似乎女小提琴家們更領風騷。鄭京、和美島莉、Mullova、張永宙、Hilary Hahn、Leila Josefowicz,中國的錢舟和楊天蝸,還有非常有音樂感惜技巧平平的Mutter。而我非常喜歡的一位是年輕的Julia Fischer,她們都是「女」小提琴家。還有最有性格也技術高超的Nadja Salerno-Sonnenberg,可是她大膽的演繹因為完全不符「當代模式」,已給樂評罵到差不多要改行了。

圖片說明:
圖一:Jascha Heifetz
圖二:Nadja Salerno-Sonnenberg
圖三:Julia Fischer


資料來源:2012年10月31日蘋果日報

Monday, October 29, 2012

胡孟青:樓市災難正醞釀

因為政策風險,地產股已有所回吐,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既然樓市上升推動力未有根治,實體樓市沽貨買貨都有太多制肘,地產股卻進出自由,相對優勢更加凸顯。但不能否定的是,發展商新盤部署被打亂,地產發展股在一段時間內,可能落後收租股。而發展商到底會乖乖就範,抑或跟政府博弈到底,往後的發展將更加有趣。

政府逃避核心問題
政府當然明白,既然資金繼續流入,龐大的貨幣基礎完全沒法子冲銷,資金多形成樓市上升,警報會持續響起,所以政府強調是從需求落手,從需求控制價格,幾年內政府已經先扭曲供應,現在又扭曲需求,梁振英說得沒錯,香港已經沒有積極不干預這回事。連土儲數據都出錯,還要是報大數,看來要透過控制需求爭取時間追供應,談何容易。
目前本港貨幣基礎超過1.1萬億港元,五年來增幅近三倍,但廣義貨幣升幅仍然落後,換句說話,有大部份流入的資金仍然未有轉化成為貸款,製造出貨幣乘數效應,這一個風險才是潛在的最大計時炸彈。
對外資、甚至對內地人而言,將資金輸入本港基本上是零滙率風險,因為港元升跌最多僅局限於1%,試問哪有一個市場具備如此安全保障?很多人仍然會否定擴大波幅或者升值是有效用,認為這只會加速資金流入,但既然現在資金已經累積至天文數字,就算再增加,涉及的相對性影響已經較少,再有資金流入亦不會構成拆息大幅下降。
反之,因為波幅擴大,以及滙價突如其來的變動,資金就即時面對相對大幅度的滙兌風險,這一點就足夠令資金要再盤算。
樓市的問題,已經肯定不再局限於供求因素,政府逃避核心問題,繼續搞多幾個政策,或引入更多名目的稅項,政策因素造成的潛在樓市災難,或是本港面對的真正最大風險。

資料來源:2012年10月30日蘋果日報

黃元山:坊間對熱錢有誤解

筆者認為,坊間對熱錢的前因後果及其延伸性問題存在誤譯。因此筆者拋磚引玉,以作交流。
(1)關於「干擾」的誤解。根據現行機制,當市場觸及7.75水平的強方兌換保證時,金管局須向市場沽港元、買美元,穩定滙價。因此,金管局入市「干預」行為,屬本身機制設計下的正常動作,而非傳媒所指:「金管局被迫入市干預市場」。就算往後金管局仍須多次入市,都不代表其機制有問題。

港股大升未必因QE3
(2)港股大升未必因為QE3。傳媒把熱錢持續流入,歸究於QE3。不過,QE、熱錢、升市是一個因果關係,還是一個關聯(correlation),值得商榷。根據銀行淨外幣資產(Net Foreign Assets)來看,熱錢從7、8月開始流入(圖),遠較QE3的宣佈和金管局的干預為早;而且到目前為止,學術研究的結論,傾向認為QE並不能直接影響市場價格。QE有可能只是熱錢進來的一個藉口。
(3)外滙基金票據不能減少基礎貨幣(Monetary Base)。市場有一說法,以為金管局透過發行外滙基金票據去問銀行借錢,再把這錢投資其他市場如美債,熱錢就能從香港貨幣體系中被「吸走」,轉移到海外市場以減少貨幣基礎。此想法是錯的,因為在聯滙制度下金管局沒有自己的貨幣政策,不能執行貨幣儲備政策(reserve policy)和其他的冲銷策略(sterilization)。發行外滙基金票據可減低銀行結餘,但不能減少基礎貨幣。
事實上,香港的基礎貨幣(1.1萬億港元)的組成是三部份:流通貨幣(現鈔,加上「負債證明書」,簡稱CI,代表銀行可以印鈔的數目)、銀行結餘(Aggregate Balance,代表銀行體系間的流動性)、外滙基金票據。由此可見,外滙基金票據仍然是基礎貨幣的一部份,而且是最大的一部份(6600億港元)。另外,購買外滙基金票據的亦是銀行本身,銀行更可把票據拿去貼現窗口再按,因此熱錢仍然留在銀行間的體系。
(4)熱錢和廣義貨幣。熱錢流入擴大基礎貨幣,不過,廣義貨幣(M2)對資產價格的影響更大。若以一粒種子比喻為基礎貨幣,它可以由1萬億元「發芽」至3萬億元或10萬億元的M2均可,關鍵是信貸創造這個養份。金管局的「反周期」措施就是針對這個養份供應;面對熱錢,基礎貨幣不能不升,但M2可以被對付。2008年底到現在,基礎貨幣升了幾倍,但M2只是由6萬多億元增至8萬多億元。

聯滙機制有優化空間
(5)M2和資產市場。在貨幣供應充裕的情況下,銀行會主動增加信貸,令M2變化反映在樓價與租金方面。
(6)資產泡沫的罪魁禍首是土地供應。傳媒把資產泡沫的罪魁禍首賴在聯繫滙率的頭上,實在對聯滙有欠公平。因為樓價高企的根本問題出於樓市政策之上,如土地供應不足、儲備不足令造地困難。
(7)熱錢流入因為聯滙不脫鈎?熱錢流入牽涉各種因素,並非港元脫鈎美元就可制止。不過,筆者認同,聯滙機制有優化空間,如可透過推行存款準備金率,將流入市場的資金進行部份「急凍」,暫時阻止它流入市場並作出不良影響。

資料來源:2012年10月30日蘋果日報

企鵝、蘭登聯手抗科技巨擘 書商合併潮爆發

【本報綜合報道】全球最大兩家書商企鵝集團(Penguin Group)及蘭登書屋(Random House)宣佈合組聯營公司。分析指電子書挑戰傳統書商地位,亞馬遜、蘋果等科技巨企在市場又佔優,故兩大書商聯手「抗敵」,反映業界整合潮即將展開。
現時讀者棄選印刷書籍,趨向較便宜的電子版本。市場早已預期,出版業界將出現整合潮,雖然「六大書商」:企鵝、蘭登、新聞集團旗下 HarperCollins、Hachette、Simon& Schuster及Macmillan,近年不斷改革,但市場仍預料最終只有兩間能留下。

合併或被監管機構調查
Numis首席媒體分析師Lorna Tilbian表示,大型書商合併並不意外,科技發展及平板電腦的出現,加速整個出版行業的改變,書商需結伴抵抗蘋果公司、亞馬遜及Google等科技巨 企。對於有分析指,企鵝及蘭登合併可能會被監管當局調查,她認為監管機構容許音樂服務業整合至三大供應商,現時出版商的整合潮亦是類似的情況。
企 鵝母公司培生集團(Pearson)及蘭登母公司Bertelsmann達成協議,將企鵝及蘭登的業務合併成一間聯營公司Penguin Random House,Bertelsmann將持有聯營公司53%股權,培生則持47%。聯營公司不包括Bertelsmann的德國印刷業務,培生亦會保留全球 各地的教育市場品牌;Penguin Random House將佔美國出版市場的25%。
對培生而言,企鵝與其他對手合併,可卸去部份陷於困境 的出版業務,培生可專注急速增長的教育業務。事實上,本月初培生行政總裁Marjorie Scardino宣佈將於年底退任,接任的是欠缺印刷業背景的John Fallon,當時已有分析預測,培生將出售包括企鵝及《金融時報》等出版業務。

亞馬遜市佔率達90%
此外,除蘭登外,其餘五間書商今年4月均被美國司法部以民事反壟斷法起訴,指五間書商與蘋果聯手抬高電子書價格;而現時亞馬遜在在英國的電子書市場佔比達 90%,可見傳統書商進佔電子書業務仍有一定困難。
蘭登去年銷售額為14.8億英鎊,營運利潤1.61億英鎊,而情色小說《Fifty Shades of Grey》大賣,令該公司今年上半年營運利潤增加64%。企鵝去年收入達10億英鎊,營運利潤1.11億英鎊。按此計算,兩間公司合併後年度收入可達25 億英鎊,不過對比亞馬遜等巨企仍是「小巫見大巫」。

話你知:企鵝、蘭登作家搖籃
兩大出版商企鵝集團和蘭登書屋均屹立逾半世紀,曾出版多本膾炙人口書籍,被視為暢銷作家搖籃。
企 鵝集團於1935年在英國由艾倫萊恩(Allen Lane)創立,曾出版10套名著包括大文豪海明威的《永別了,武器》及英國偵探小說女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作品。創辦人艾倫萊恩雖然不是首位發明平裝書的發明者,惟他看到平裝書的無限商機,並牽頭改革硬皮書市場。
企鵝集團亦推崇出版自由。2002年,企鵝在英國出版了美國導演Michael Moore所著的《Stupid white man》,引起迴響,更捧走第二年英國「年度圖書」大獎。
至於1942年創立的蘭登書屋,出版書籍包括《龍紋身的女孩》及反應熱烈的情色小說《Fifty shades of grey》。去年蘭登書屋宣佈進軍電子書,於蘋果iBookstore出售,當中包括曾被改編成電影的《達文西密碼》。

資料來源:2012年10月30日蘋果日報

Thursday, October 25, 2012

邵頌雄:重聽肯普夫有感

不知甚麼時候開始,唱片公司老是把貝多芬的《悲愴》(Pathetique)、《月光》(Moonlight)、《熱情》(Appassionata)及 《華德斯坦》(Waldstein)等四首鋼琴奏鳴曲,挑三首合為一張唱片出版,又或把《暴風雨》(Tempest)、《告別》(Les Adieux)和《田園》(Pastoral)三首另成組合。再下來,便是最後的五首奏鳴曲。這種商業包裝,幾十年下來,足以令貝多芬其餘二十首不帶副題 的奏鳴曲,始終不為人熟知。
又不知從何開始,貝多芬成為了一些演奏家賴以改變形象的工具。年輕的鋼琴家,出過的幾張唱片,皆以浪漫炫技的曲目為招 徠;火紅的銷量為他們奠定了一定的名聲後,不少都覺得有需要彈點貝多芬,彷彿只要盡量收斂,放棄平常誇張的彈性速度、音量動態和沉溺句法,把樂譜內的音符 小心翼翼地彈過一遍,就忽然升格為「成熟」而「有思想」的演奏家。
在這種商業決定的影響下,往昔如舒納堡(Artur Schnabel)、肯普夫(Wilhelm Kempff)、季雪金(Walter Gieseking)、塞爾金(Rudolf Serkin)、所羅門(Solomon)、巴克豪斯(Wilhelm Backhaus)、阿勞(Claudio Arrau)、費雪(Edwin Fischer)等音樂巨匠手下令人仰止的貝多芬,恐怕已成絕響。原因簡單:現在學人對貝多芬只有片面的認識,而且缺乏文化薰陶,無論把一首樂曲彈得如何 滾瓜爛熟,音樂上還是隔膜。現時普遍追求的,只是一套既定形式包裝出來的貝多芬,不過是擺擺姿態而已,沒甚麼內涵可言。
甚麼是文化薰陶?且不論文 學、藝術、哲學、歷史等學問,甚至不談鋼琴以外的其他音樂,單就學琴而言,上引多位名家所受的教學傳統,已非今天可見:他們的學習建立於巴赫的作品,同時 學習和聲學等作曲技巧,例如肯普夫與阿勞,才不過十歲已能演奏《平均律集》,而且當中任挑一首,他們都能即興改以其他的大調或小調彈出!以這樣的功底來學 習海頓、莫扎特,然後再研究貝多芬及舒伯特,則整個古典時期創作及風格的發展,便了然於胸。由於具備作曲根底,故對所彈的每個音符、以至每個小節的和聲進 程,都有深切理解,因此演奏便沒有現今的鋼琴家那種背出來的感覺,而富有一份即興味道。而且,每一首樂曲的詮釋方向,都靠自己摸索出來,不若如今的學人, 三十二首奏鳴曲中,選出著名而自己喜歡的,才邊聽着錄音邊學習。
因此,筆者對近年推出的貝多芬錄音,總覺不是味兒,聽來有如倒模出來般難以分別, 音色欠缺個性,虛有工整無瑕的外表,內裏卻空洞無物。再加上貝多芬的畫像,怒髮衝冠、雙目失神,一副精神失常的樣子,容易令人對這位天才的印象,停留於狂 躁瘋癲的層面,由是一些貝多芬作品的詮釋,也只往極端音量和速度邁進,甚或失控地砰嘭敲打,像是越barbaric便越得貝多芬神髓。
這類知見, 對於貝多芬的感情、思想、人格、精神面貌,以至他的宗教信仰、生死的感悟、愛讀的文學作品、日常的幽默自嘲,都碰不到邊際。但流行見解的力量畢竟甚巨,影 響所及,對貝多芬的理解也漸與黃金時期(Golden Age)一眾大師的境界偏離。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肯普夫了。
不少樂評都批評肯普夫的貝多 芬過於溫溫吞吞,沒半點火氣,完全不符他們心目中那個半儍不癲的天才人物。可是早於上世紀中葉,肯普夫卻正是以他彈奏的貝多芬紅透半邊天,甚至舒納堡於三 十年代灌錄貝多芬奏鳴曲全集時,還拋下一句:若有任何不測未能完成錄音,當找肯普夫以竟此願!
時代不同,藝術品味也隨之而變。時下已少人懂得欣賞 含蓄內斂之美,多以煽情露骨者為佳。肯普夫悉心經營的貝多芬,若以為是一種但求儒雅甚或怯懦的表現,便大錯特錯矣。細心聆聽其貝多芬錄音,當發覺他並非沒 有激情的一面,只是許多時以內斂緊湊的張力代替粗暴尖硬的強聲敲打。肯普夫建構的詮釋方向,集中於貝多芬創作音樂的手法為出發點,不被貝多芬暴烈性情的陳 腐形象影響,純以音樂分析。此觀點的特別之處,還在於他的演奏中,帶有濃重的巴赫味道,展現了貝多芬的作品特色,在海頓及莫扎特樹立的曲式架構上,如何也 深深流露着巴赫對他的啟發。
肯普夫留下了三套貝多芬奏鳴曲的錄音(首套未錄全),分別錄於三十、五十及六十年代。他最早期的錄音,如今已難找到。筆者在此上載他1936年灌錄的《E大調鋼琴奏鳴曲》(op.109)(圖):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eftyk6-scc&feature=youtu.be
整 體的詮釋方向,三十年間未有太大的轉變,反而細節上的變動則多。以此《E大調》奏鳴曲而言,早期的他動態較廣,低音部的落墨也較重;中期的錄音則匠氣逼 人,也多見拘謹;後期的錄音,在前二錄音中取得平衡,年歲令他與心中的貝多芬境界更為貼近──其時肯普夫已年屆七十。再逾十年,他才從巴赫兩卷《平均律 集》中,選了二十四首來灌錄,回歸兒時之所學。許多人可能不同意,但筆者認為那正是肯普夫演奏境界最高的代表作。這份意境,原來也貫串於他的貝多芬之中。

資料來源:2012年10月26日蘋果日報

猩猩被逼為娼 供村民淫樂

位處印尼婆羅洲熱帶雨林一個小村落,竟發生迫良為娼事件,但村民逼迫的,竟是一頭紅毛猩猩。這隻名為Pony的紅毛猩猩被村民捉後,全身毛髮被剃,供村民「淫樂」。
當 地男村民覺得與猩猩性交較「刺激」,捉來Pony,天天給牠剃毛,還用鎖鏈栓住,迫牠與人類性交,久而久之,Pony只要看到有人靠近,就會自動轉身,似 已習慣與人交配。迫猩猩為娼事件傳出後,不少人抗議,但村民拒交出Pony。雖有人曾嘗試救出Pony,但村民以有毒尖棍或武器反擊,最後勞動警方出動 35名持AK-47步槍警察救牠。台灣東森新聞網

資料來源:2012年10月26日蘋果日報

Tuesday, October 23, 2012

白鯨模仿人聲 欲與人類交流

【am730訊】白鯨原來能學人類說話。一條名為Noc的雄性白鯨,在美國加州的國家海洋哺乳類動物基金會一直與海豚生活了三十多年,專家發現牠能調整其發聲器官,模仿人類聲音,並透過水中的通訊器材,擬欲與人類交流。Noc已於5年前去世。

資料來源:2012年10月24日am730

Monday, October 22, 2012

與霍元甲齊名 長江大俠呂紫劍逝世

號稱與霍元甲齊名、118歲的八卦掌一代宗師「長江大俠」呂紫劍(圖),前日在重慶逝世,百多名在重慶的徒子徒孫為老人守靈,今早下葬。
呂紫劍在家中辭世,徒子徒孫都很驚訝,他的孫女呂舜華說,呂紫劍近年還每天堅持晨起練功、午後打坐、作畫看報和四處訪友。呂紫劍再過一個月就滿119歲,被聯合國譽為健康長壽老人。
呂 紫劍生於湖北宜昌的武術世家,18歲往北京拜慈禧太后的帶刀侍衞丁世榮為師,學習形意拳。次年,他到峨眉山與神掌李長葉結為師徒,學習八卦掌。1924 年,呂紫劍為維護長江內河航運權的民族利益,與日本武士三井秀夫在宜昌校軍場決鬥,將對方打得口吐鮮血,「長江大俠」威名傳遍大江南北,與津門大俠霍元 甲、關東大俠杜心五齊名。龍華網

資料來源:2012年10月23日蘋果日報

Sunday, October 21, 2012

女泰山出書談成長歷程 5歲流落南美森林 猴子收養

【明報專訊】英國六旬婦人查普曼最近出書,聲稱自己有不平凡的成長經歷:幼時流落哥倫比亞的熱帶雨林,由猴子養大,練成一身徒手捕獵的本領,其後輾轉來到英國,遇上現任丈夫才過上安定日子。現在她與家人商量後決定將自己的故事告訴全世界,並吸引到製片人準備為她拍片。

查普曼(Marina Chapman)直言不肯定自己的確切年齡,但相信自己生於1950年。她說5歲時被擄走,遭遺棄於哥倫比亞的森林中,被猴子收養,隨後一直過着與猴子無異的生活,吃猴子吃的食物,並學會徒手捉雀鳥和兔子。
吃猴子所吃 學徒手捕獵
約5年後,她被獵人發現,卻被賣去邊境城市的妓院來換取鸚鵡。她在妓院中飽受虐打,甚至差點被推入火坑,但在被迫接客前及時逃走。她一度淪落街頭,幸最終得一戶人家收留當女傭。
直至20多歲時,查普曼隨主人家來到英國布拉德福德,遇上現任丈夫,當時二人言語不通,一個說西班牙語,一個說英語,但依然相戀結婚,定居英國。但她婚後才敢向丈夫坦白從前的經歷,但丈夫並未介懷,兩人還把子女當成頑猴般養育成人。
婚後坦白 丈夫不介懷
「(年幼時)當我們想要食物,就要發出噪音。」她的兒子詹姆斯(James)說:「媽媽又會跟我們說她在熱帶雨林的故事,我們覺得這不奇怪,這是媽媽講自己的人生吧。」詹姆斯又指媽媽從不流淚,「這應該是早年生活的情感影響吧」。
查普曼的兒女,助她推出著作《The Girl with No Name》。如此古怪的經歷,當然惹來質疑,但有專家指出,猴子收養人類兒童並非新鮮事,以往在烏干達也有類似例子。
星期日泰晤士報

資料來源:2012年10月22日明報

Friday, October 19, 2012

郝鐵川﹕周公舍巫的歷史意義

【明報專訊】周公在中國古代被視為聖人,在中國近現代亦被視為一個重要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但兩千年來卻無人揭示他原本為巫的歷史真相。上世紀80年代,我 在研究世界薩滿教時發現了這一問題,於是在學界首次撰文《周公本為巫祝考》,發表於1987年第5期《人文雜誌》,提出了周公為巫的五大論據:

周公為巫的論據
第一,從世界各地的情况看來,巫祝的一個最大職能就是為患者跳神治病,而在西周上層貴族中,唯有周公能為周王跳神治病。據《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周公曾先後為武王、成王兩次跳神治病。
第二,從彜銘所載可知,西周的巫祝卜史官職通常為某一家族世襲佔有,而周公一系多任巫祝。如《禽簋》載伯禽為太祝,另有鼎銘載周公後裔邢亦為太祝,而周公有自稱「多才多藝,能事鬼神」(《尚書.金藤》)。
第三,占卜是巫術的表現,也是巫術的一大特權,而西周的重要占卜活動,周公則親自占卜。如《尚書.大誥》載,當三監聯合武庚進行叛亂時,周公決計東征,而其他貴族不同意,周公則親自占卜,並將占卜結果告訴大家,奉勸人們迅速出征,不要違背神意,怠易天命。
第四,巫祝有一個職能,就是挑選風水寶地,在興建土木工程前後,進行占卜,以求凶吉。西周初年最大的土木工程就是興建雒邑。而據《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雒邑的營建和定為西周的陪都,與周公的占卜有一定的關係。
第五,周公攝政稱王,不僅管、蔡不滿,就連召公也起了疑心。而周公則援引商代伊尹、伊陟、臣扈、巫咸等巫祝卜史之流輔佐商王的事例,來證明自己攝政王的合法性,而召公也由「不悅」變「悅」(《史記.燕召公世家》)。可見周公與商代伊尹、伊陟等人同屬一類,皆為巫祝。
由上述五條論據可知,周公的身分本為巫祝。以周公為首的巫祝集團在西周的政治決策程序中,自然佔據重要地位。他們溝通神、人,掌管典籍,世代為官,重要活動都離不開他們。

兩點意義
隨着2011年清華竹簡的整理公布,學術界肯定了我於20多年前提出的周公為巫的判斷,因為竹簡《耆夜》篇明確記載了周公「作祝」。周公為巫的身分現在沒有什麼疑問了,但這一考證結論有什麼意義呢?迄今未見學者論述,我且提出以下兩點:
一是周公實現了中國古代由神秘魅力統治方式到傳統習慣統治方式的轉折。西方社會學大師馬克斯.韋伯(Max Weber)認為人類社會的統治方式有神秘魅力、傳統習慣和法理法律三種。李澤厚先生在《美的歷程》和張光直先生在其考古論著中,都指出先秦曾經歷一個巫 教文化時期。趙容俊先生所寫的《殷商甲骨卜辭所見之巫術》,記載殷商是一個統治者靠神秘魅力統治的時代,貞人(巫人)決定着殷商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 多個方面的生活,而從現代的史料來看,神秘魅力統治時代向傳統習慣統治時代的轉變,是從周公開始的。
由於成王年幼,周公曾經「攝政稱王」。他沒有再像殷商那樣,國家大事都由巫官占卜而定,而是通過「制禮作樂」來執政。這一點很受後人稱許,《左傳》 昭公二年載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國語.魯語》載「若子季孫欲其法也,則有周公之籍矣」。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在《殷 周制度論》中也指出:「夏、殷間政治與文物之變革,不似殷、周間之劇烈矣。殷、商間之十大變革,自其表言之,不過一姓一家之興亡與都邑之移轉;自其裏言 之,則舊制度廢而新制度興,舊文化廢而新文化興」;「周人制度之大異於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喪服之制,並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 天子臣諸侯之制;二曰廟數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王先生所言的周朝不同於殷商的制度,就是周公「制禮作樂」的主要內容。
周公所制「周禮」的性質是什麼?1988年我在博士論文《周代國家政權研究》中指出,周禮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禮制,二是禮儀;禮制具有最高法律效 力;禮制、禮儀具有道德與法律雙重屬性,禮制、禮儀是一種習慣法,與祖宗之法或家法合二為一。因此,周公開創了依賴習慣法(傳統習慣)執政的新時代。
二是周公是中國古代把神意解釋為民意的第一人。巫教把宇宙分為上、中、下三界,上層為天堂,眾神所居;中界是人和動植物所在;下界是陰間,是大小鬼 魂所在。人類夾在中間,受普神靈福佑和鬼魂作祟的影響。只有巫師能夠通達上、下兩界,疏通三界之事。周公本為巫師,解釋神意是他這一類巫師的特技。但周公 卻公開放棄了這一特權,明確地說民意決定神意,神意以民意為旨歸。關於周公「敬天保民」、「明德慎罰」的思想,學界論述頗多,沒有爭議。

捨棄運用巫術執政的特權
捨棄解釋神意的壟斷性特權
由以上兩點可以看出,周公的確是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之所以說其偉大,一是因他捨棄了自己運用巫術執政的特權,把依賴巫術執政的方式最終轉變為依賴習慣法執政的方式;二是因為他捨棄了解釋神意的壟斷性特權,公開把神意歸之民意,他是他那個階層的一位無私奉公的傑出人物。

資料來源:2012年10月20日明報

Thursday, October 18, 2012

與男人交談違伊斯蘭教法 少女當眾被打籐

非洲國家馬里(Mali)一名15歲少女,無視伊斯蘭激進分子五度警告,依然在街頭跟男人交談,結果被當眾打籐60下。
馬里北部和廷巴克圖巿 (Timbuktu)落入激進組織「伊斯蘭衞士」(圖)手上,實施伊斯蘭教法。一名少女在街頭和男人交談,宗教警察五度警告她,但她完全沒理會,結果被宗 教警察裁定要打籐60下,並在早上11時於宗教警察總部外行刑,不過沒有太多民眾走到街上觀看行刑情況。
伊斯蘭衞士禁止民眾吸煙、飲酒和崇拜偶像,把管轄區所有酒吧都摧毀,有青年因飲酒而被打籐40下;有一對男女非婚生子,各被判罰打籐100下。英國《每日郵報》

資料來源:2012年10月19日蘋果日報

Sunday, October 14, 2012

颜昌海:被内地权贵逼出来的“港独”

最近香港独特现象,就是传媒热哄哄在讨论下一届特首人选,报道铺天盖地,而一般市民却冷对这个议题,讨论在最热切的情况下,也不过是茶余饭后,以几位“候选人”的趣闻取笑一番,对一个作为7百万人都市的首长来说,这情况空前怪异。
比起之前的董建华或现任的曾荫权,香港人开始默默地接受了现实--即无论谁是特首,对香港市民来说,都根本没有分别。在没有民主选举下,无论做特首的是唐英年还是梁振英,施政都只会“顾全大陆”,唯北京马首是瞻;例如叶刘淑仪虽然是民选的立法会议员,在外佣居留权问题上,不是由政府、议会去谘询民意,却是上北京带来北京的圣旨--可以释法,不准修改,视香港基本法第159 条容许特区政府自行提出修改基本法的白纸黑字如无物,这再次证明了“一国”虽然“两制”,但北京意志胜于一切的定律。
香港人一再对董建华、曾荫权等特首都存有幻想,期望港人治港会和英国派来的总督一样,虽然不是由民主选出来,却可以平衡和代表港人的利益;希望一再带来的只 有失望,特区政府在没有民意授权的情况下,单靠亲北京的政治势力扶持,根本无法动摇特权份子的既得利益,由房屋政策到地产商的矛盾到新界僭建问题和原居民 乡议局势力的矛盾,政府在“爱国势力”面前只有低头跪下,丑态毕露,只懂欺压更没有权力的市民百姓,这一切都令市民对一国两制心灰意冷,质问社会公义何 在。
不谈政治只谈民生,同样的“权贵魅影”仍然无处不在;来自大陆富商的炒家来港大举炒高楼价、铺位,连的士牌都不放过;来自大陆的孕妇住满了香港的医院,令本 地孕妇怀孕七星期,都已经无法预约私家医院接生;来自大陆的学生大举入读香港的学校,但本地生的大学入学率却是亚洲四小龙之中最低,远低于南韩、台湾、新 加坡;中港民间往来密切,本不应会产生如此大的纠纷,却因为港人无权反对,两制自治是假的,于是民意由反政府竟变成了厌恶内地人民的民粹,市民怀念港英殖 民统治,甚至年青一代出现“香港自治运动”,被亲北京者认为是“港独”,有如19801990年代在台湾发展的本土主义。
这种思潮完全改写了香港的政治版图--以往香港的泛民主派,虽然支持民主,却是积极参与大陆民主运动,认同大中华思想的;年轻一代的香港本土主义者,开始认为不断和内地融合,才是今日香港一切问题的根源--“权贵魅影”不去,两制永无宁日。
港民回忆起201011月,英国伦敦市长Boris Johnson炮轰其保守党政府的房屋政策,指因削减房屋津贴形成的以财富分区是“科索沃式种族清洗”,有民主的政策就会有保障民生的政客。在香港,唐英年却对此拍烂手掌,更是这种“内地人换香港人”的政策的推动者。
港民说,自林忌于2009722日写出《唐英年一亿人毁灭香港计划》以来,一连串发生的事件不断印证这个计划的真实性,包括以港人的钱天价建筑以内地人使用为主的高铁,通过八成强拍强抢民产,2014放宽港岛中半山的高度发展限制,加上未来几年疯狂高升的楼价与物价,港版大陆权贵政府全面变次殖民地,以毁灭第四代香港人、80后等年轻港人的一生幸福,去“建构”的21世纪有中国特色的“新奴隶制度”。
当年希特勒在《我的奋斗》写出“生存空间”,就是因为觉得德国的领土不足以支持其人口的发展,而要夺取波兰、苏俄等较空旷的领土,去扩展德东的容克贵族庄 园,去建立其“千年帝国”的美梦;今日一众港版大陆权贵高官以及大陆官员,配合香港的大商家,究竟其动机就是香港不足以供其荷包“发展”,而要在新界的郊 野地,合并以大陆“一脉相连”的土地,以换取他们的“建楼空间”、“炒楼空间”。可是要夺得这些空间,最大的阻碍不是大陆贪官奸商买不买得起的问题,而是 在港英留下的法律制度,保障了私有产权,收购土地价高,而且手续烦琐;如果这些钱要赚得快,目前一切正常的方式都无法满足他们的胃口,所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透过破坏香港目前的制度,以政治手法凌驾法律与经济。
要明白这个清洗计划的规模,必先了解目前中国内地人民面临的是什么问题。这些港版大陆权贵就是抄袭大陆,把大陆奴役人民的一套搬来香港,这就是最容易实现的构想。
1. 倾销赚外汇,国内贵十倍。外国常说大陆货倾销,原因是同一件国产货,在美国卖一元,在大陆却卖十元。由于官商勾结一体,物价都被大商家和国家联手操控,大陆 工厂一面平卖、贱卖货品去“开拓市场”,透过大平卖夺取国际市场,同时间却以贵得不合理的价钱给予国内的人民;外汇当然大部份都进了“贪官商”的袋,而国 内的高物价,由于人民没有选择不得不买,于是就填补了“贱卖”的差价,变成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这就是国家领导人“拉内需”的真正秘密。近年大陆物价 疯狂暴升,内地人纷纷来港扫货购物,表面上是因为人民币的汇率问题,其实真正的原因就是其通货膨胀是人为的,就是一方面补贴了倾销外国的成本,另一面把人 民近年赚去的血汗工资,透过高物价、再加上高楼价,令大家多年“小康”所得全面呕出来,是名符其实的“杀猪计划”--先养肥,再杀掉。
2. 人换人,楼换楼的清洗计划。由于大陆的经济只是这种“杀鸡取卵”、“杀猪自肥”的最后一搏,一切权力核心的红色贵族,都对这个经济泡沫迟早爆破早有共识,因 此近年他们最重视的事情,就是资产转移--把赚取的外汇,淘空的国企资产,还有透过上市卖股,骗人们买他们的公司与股票,然后钱就全部移出国外--香港正 如法国总统萨科齐所说,是国际洗钱天堂,大陆官商一方面透过香港转移去外国,一方面也买重保险,把这些疯狂的金钱留一部份(甚至一大部份)在香港——由于 外国的政治不是由自己控制,他们害怕有朝一日被清算,因此留在控制得到,而且是洗钱天堂的香港,作为大陆官商的金库——这就是最安全的做法了。
香港既然作为大陆官商的金库,他们当然要确保金库的安全,因此他们千方百计禁止港人民主,原因就是害怕民主会令他们的金库不稳定,甚至令黑钱及官商勾档全面 曝光;然而民主却是无法阻挡的大势,为了令香港即使在民主化后都易于控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和香港的商人合作,以人换人,楼换楼,换大陆权贵来港,把“港 人”以及“香港意识”消灭。
并且,以高地价低人工的政策,尽力迫走香港的80后, 最好全部返大陆工作及居住,为防止港人留下。加速这“清洗”过程的招数,就是“政府收地规划”、“重建改建”、以及“八成强拍”等几招;原本法律保障的私 有权益,就如大陆任意收地一样把人民辛苦供来的物业收回,高通胀加高楼价,令香港只适宜瑞银黄震宇口中的“高增值人士”居住,是名符其实的“高增值宜居计 划”;至于原本香港的小市民,就属于他口中的“低增值人士”,由没有楼或楼被强拍的楼奴,再加上一些已退休的香港人,就全部迫走返大陆,来一个“种族清 洗”,把香港人变成内地人,那么这样的一个城市,即使民主普选他们也永远占上风了。
3. 融合规划鹊巢鸠占,消灭香港年轻人。看特区政府这几年的政策,就是为了全面配合这个计划做准备,一大堆环保税、强医金以至销售税,就是为了“剥皮”,令港人 居住在香港的成本大大增加;为了堆填区消灭郊野公园,以至把香港的郊野公园划入《环珠江口宜居湾区建设重点行动计划》,就是为了凌驾一国两制及立法会,以 大陆的一制强加于香港人身上。不加本地大学学位,反把学位送给大陆学生;超过44%的 新生婴儿全为内地人,这就是“被融合”、“被规划”的大计;透过不断针对、抹黑香港年轻一代,把香港年轻一代说成“没有用”,目的就是为内地人大量“入 侵”铺路,让大陆的年轻人取代香港的年轻人,香港就不会再是香港,变成一个“被清洗”,可以进行一国一制的大陆城市,即使将来大陆“变天”,这些大陆官商 一家老小都可以全体移民香港,借香港的历史地位与国际地位,来保护他们家属的将来。
这就“宜居”消灭港人重点行动计划,再一次证明历史是会不断重演的。当年满清入侵,为了使汉人驯服,当然不是“高压政策”,强如蒙古也不足一百年便衰亡;而是“怀柔政策”,满汉一家亲,甚至委任汉人当高官稳定民心。
1997年香港回归后发生的大事,第一就是硬销23条,结果五十万人上街,就算有强大后台的董建华都要脚痛下台!内地当局才知道“高压政策”不行,于是曾荫权上任之后,便转去“怀柔政策”。首先安排“自由行”,美其名刺激香港经济,实际上当然是要““河水井水同流合污”,甚至用“美人计”引诱港男北上娶妻。之后就是派爱国商人收买传媒,令各大报章“大公”“文汇”化,使TVB变成CCTVB。接着就是想办法淘空香港库房,高铁也好,亚运也好,甚至借赈灾之名把香港公帑捐进内地贪官的户口里,令到香港无钱,更加倚重大陆的经济。结果回归十多年后,香港现在变成官商勾结,贫富悬殊,物价高企,工资却肥上瘦下,完全跟大陆一样。每天都有无数的自由行“旅游霸”侵占山顶海洋公园迪士尼,港人过年想去海洋公园连票都买不到。香港婴儿想饮奶粉,结果被自由行扫光回内地谋利,港人一罐奶粉都买不到;就算港人想读书想生婴儿,学位床位都被内地人霸光,香港出生的第一位婴儿都是内地人的小孩;港人想买楼?返内地啦!
曾荫权辛苦了!虽然他已成为香港80后公敌,但“政改”加“高铁”都应该够他卸任后换个全国人大高官养老!至于香港未来在未来的特首领导下只会更加内地化;当所有香港人都换成内地人之后,返香港跟内地就更没有什么分别,真正成一国一制了。
然而,现在香港人对政府的信任可以说已经宣告破产。要宣布信任破产,或者不需要太多的调查研究,只要看看在香港所发生的事情,这样的说法一点都不过分。
体育和文化,两者互为紧扣,是凝聚民心、促进民族身份认同的好工具。能够成功举办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是一个城市展示软硬实力的重要指针,可惜,香港政府在 这两方面都不成功。香港政府想取信于民去申请办亚运,结果惨遭滑铁卢,被大众市民质疑其用心。香港政府想要成为建立世界著名的大型文化区,结果重金礼聘从 英国请过来的牵头人,上任不到五个月便去如黄鹤,行踪不明。
香港立法会反对了政府申请在2023年举办亚运的拨款,拨款被否决是意料中事。因为整个香港,除了运动员真的用尽心力去希望香港能够办亚运之外,大部份香港人都不太关心,对于政府突然而来的热情更是感到奇怪。面对现在越来越厉害的通胀,这样的大环境,要钱的活动自然不受欢迎,虽然政府官员努力的说着这是2023年的事情,但市民就是觉得无论如何很不放心。后来更出现了政府选择性披露支持申请亚运的民意调查内容,市民却是连责怪和批评的兴趣都没有,反而更关心和有兴趣讨论电影《让子弹飞》中的政治隐喩。
在今年和明年,香港有区议会、立法会和行政长官的选举,看见民情如此,为了选票,不论民主派和建制派政党都一同反对。议员不只批评政府乱洒金钱,更认为是政府的行政能力出现问题。还有几个月任期的特首曾荫权在立法会诉苦却被议员扔鸡蛋。
最近,香港中文大学公布的一项民调显示,大约76%的香港市民认为香港贫富悬殊问题很严重。超过50%受访者说,他们现在的生活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和香港专业及资深行政人员协会2011121日公布的民意调查发现,76%的受调香港市民认为香港的贫富悬殊问题严重或者非常严重。调查人员在今年9月底和10月初对随机抽取的100418岁以上香港居民进行了电话访谈。结果显示,有接近6成的受调者认为政府施政过度倾向“有钱人”的利益。
假定这项调查的取样可以准确反映香港人口的构成,调查结果意味着,在香港710万人口中,大约有100万 人处于贫困状态。香港时事评论员洪清田称,北京和港府对于香港经济的定位过于倾向金融和地产行业,这种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但 却忽视了中下阶层的利益。他说:“现在香港的经济就是一高一低。最高端就是金融,最低的就是茶餐厅等等这些服务性的行业。另外,香港基本上没有制造业 了。”中文大学的民调也显示,在政策取向层面,超过80%的港人认为政府应该增加对产业的支持,创造更多低技术职位。还有超过7成的居民支持政府对高档消费品课以重税。
香港社会的贫富分化在政府统计中也可见一斑。根据香港统计处的数字,2010年,香港最富裕的10%的家庭月收入约为105千元港币;最贫困的10%的家庭月收入仅为2500元港币。港府的统计数字还显示,尽管香港经济在2005年到2010年间增长了26%,但中产阶层家庭的实际收入水平并没有明显变化。调查显示,超过40%的港人认为,有钱人“凭藉自身条件致富”。相比之下,26%的 人认为有钱人依靠“不好的手段”发家。主持调查的中大亚太研究所副所长王卓祺认为,调查显示,香港居民虽然不满社会贫富悬殊,但“仇富”的心态并不明显。 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的丁学良教授表示,贫富差距悬殊将削弱香港民众,尤其是年轻人对未来的信心,这将影响到香港社会的凝聚力,因此值得政府警觉。
以往香港的泛民主派,虽然支持民主,却是认同大中华思想的;年轻一代的香港本土主义者,则开始认为不断和内地融合,才是今日香港一切问题的根源;而贫富分化 加剧,更使得越来越多的港民对内地“权贵魅影”的敌视。“一国两制”是邓小平的发明,但大陆权贵的却在制度创新,让两制变成权贵专政的一制。越来越多的香 港市民在怀念港英殖民统治,甚至年青一代出现“香港自治运动”;这种有如19801990年代在台湾发展的本土主义正成为“港独”势力。然而,这种“港独”势力,却是被内地权贵逼出来的。

資料來源:2011年12月03日颜昌海的博客

Thursday, October 11, 2012

北京驚現彩虹雲禍福難料

北京驚現彩虹雲!前日傍晚時分,有民眾在北京上空發現彩虹雲,雲中透射出各種顏色,相當漂亮。對於彩雲出現,有人質疑是「地震先兆」,又或者是京城將現大凶兆,亦有網民讚嘆能看到這樣美景的人,將有好運降臨。中新網

圖片來源:微博
資料來源:2012年10月12日蘋果日報

「羊堅強」倒立走路

有山羊竟然只用前腳倒立行走(圖)?在河北石家莊的一個羊圈內,有一隻與別不同的山羊,牠因出生時,兩隻後腿蜷縮在一起,於是牠便用了三天時間,學用前腿走路,民眾都稱牠是「羊堅強」。
羊圈主人稱,牠除了走路不同外,其他卻跟一般山羊沒有分別。中新社

資料來源:2012年10月12日蘋果日報

Wednesday, October 10, 2012

捍衞女性受教育 巴國少女遭塔利班槍轟

巴基斯坦一名14歲女生,致力為女孩爭取教育機會和揭露塔利班武裝分子的惡行,前天(周二)竟遭塔利班派槍手暗殺,頭頸中槍昏迷。事件激起全國震怒,總理 阿什拉夫(Raja Pervaiz Ashraf)譴責暗殺,更形容受傷女生是「巴基斯坦之女」。

被塔利班視為眼中釘的優素菲扎(Malala Yousafzai),前天在斯瓦特山谷乘坐校巴回家途中,一名大鬍子突然上車,向優素菲扎和旁邊的女生開槍,兩人都受傷,但優素菲扎頭頸中槍,醫生昨天替她取出頸部的子彈,情況穩定。
優素菲扎11歲起在英國廣播公司網站撰寫網誌,披露在塔利班控制下的苦況,推動婦女受教育,去年獲全國青年和平獎,但惹起塔利班巴基斯坦分支不滿,揚言要「殺雞儆猴」,表明優素菲扎大難不死,會再派人暗殺她。
塔利班恫赫策略未奏效,在根據地阿富汗也有首名女饒舌歌手菲羅茲(Sosan Firooz)誕生,她受恐怖分子恐嚇,要爸爸當保鑣保護,仍勇敢唱出女性受迫害苦況。她在1990年代內戰時逃到伊朗,見證難民不是變成癮君子,就變成恐怖分子的命運。英國《每日郵報》

資料來源:2012年10月11日蘋果日報

昏迷7天魂遊 醫生:天堂滿蝴蝶

人死後,真的會上天堂嗎?身為美國哈佛大學畢業的神經外科醫生,即使很多瀕死病人訴說天堂的經歷,即使自己是基督徒,他也斷然不信死後會上天堂的講法。但他2008年染上細菌性腦膜炎後,陷入昏迷不醒,但竟有一段超真實的天堂遊歷,令他對天堂的看法完全改觀。  

藍眼美女陪伴

「那個地方,有很厚的粉紅色雲,有音樂在迴響,充滿蝴蝶和像天使般美麗的生物,牠們與地球上的生物很不同,全部都更細緻,是進化版。」亞歷山大(Ebon Alexander圖)在新書《天堂的證明》描述天堂的美麗,他形容這趟天堂之旅過程很連貫,更有一個藍眼美女一直陪伴在側。 亞歷山大是神經外科醫生,所接受的高深教育令他認定思想是由大腦控制,但4年前的腦膜炎動搖了他對人類意識的認知。當時儀器指他控制思想和情感的大腦皮層沒有活動,對外在刺激物毫無反應,家人已作好最壞打算,但與死神擦身而過後的七天,竟奇蹟蘇醒,醒來更記得自己昏迷期間,曾到了另一個「國度」:「科學無法解釋,怎麼我的軀體陷於昏迷,但思想原來還活得好好的。」英國《每日郵報》

資料來源:2012年10月11日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