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29, 2011

英女瞌眼瞓即死

英國一名24歲女子患有罕見的先天性中央呼氣暫停症(congenital central hypoventilation syndrome),若不小心瞌眼瞓,便會停止呼吸引致死亡,上學需人陪同以免睡著,也不敢喝酒避免醉了一睡不醒,晚上睡覺要配戴呼吸機。全球患此病並仍在世的約200人,因此病死亡率高,而患病的機率是20萬分一。

資料來源:2011年09月30日am730

Wednesday, September 28, 2011

交易員比精神病人危險

瑞士一項心理學研究發現,交易員或比精神病患者更魯莽及危險。研究要求交易員及精神病患者接受一系列測試,結果發現前者更自負,且更願意承擔風險,專家形容他們心理「扭曲」,花大量時間抹黑競爭對手,將對方的失敗視為勝利。

資料來源:2011年09月29日am730

雙面貓 奇蹟活了 12年

有人說,貓有九條命,生命力頑強,弗蘭肯路易( Frankenlouie圖)更是當中的表表者。牠的一生,因為兩塊面,注定不平凡。
美國麻省一隻貓貓弗蘭肯路易,因為基因突變,一出生便有兩塊面,眼睛一左一右分得極開,看起來怪怪的。根據經驗,這樣的「雙面貓」,一般活不了數天就與世長辭,但弗蘭肯路易卻打破常規、創造奇蹟,牠剛剛安然度過 12歲生辰,更因而得以在《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中佔一席位,成為全球最長壽的「雙面貓」。

弗蘭肯路易的主人是一名獸醫護士,全賴她不離不棄悉心照料,貓貓才得以健康成長。弗蘭肯路易現已經成為小明星,除了在電視節目亮相外,其 YouTube的片段也得到數千人次點擊。
英國《每日郵報》/YouTube

資料來源:2011年09月29日蘋果日報

「小雀啄大雀」露破綻 男子褲襠走私雀仔失敗

為了走私動物過關,荷蘭一名男遊客居然「雀中藏雀」,把至少 12隻活潑小蜂鳥( hummingbird)藏在褲襠內,結果「小雀啄大雀」,小蜂鳥不停啄他的陽具,令他渾身不自在,終令他過關時被海關揭破走私,並將他拘捕。

褲襠藏鳥,外人本來難以察覺。涉案男遊客更特意在褲襠縫上布袋,將蜂鳥一隻隻用布獨立捲好,並用膠布貼實(圖),再各自塞入布袋內,但百密一疏,他忘記給蜂鳥餵鎮靜劑,鳥啄更沒被封好,於是小蜂鳥就在褲內,猛啄向男遊客的陽具位置。
男遊客曾企圖在南美國家法屬奎亞那蒙混過關坐飛機,但當他進入首都卡宴市的羅尚博機場時,因海關覺得他行為有異,於是馬上將他的車截停。警方經盤問後,要求他拉開褲頭,結果發現小蜂鳥,於是將他拘捕,與此同時,又揭發他過往也曾有走私小動物的案底。
英國《每日郵報》

資料來源:2011年09月29日蘋果日報

記憶超強少年拒做賭神

湖北省 15歲少年袁天佑(圖),天賦異品,記憶力過人,無規則數字看兩遍便能倒背如流,讓當地有人找他合作,希望將他捧成「少年賭神」。但這名正直少年卻稱「不義之財不能取」,近日還接受切除一半右腦的手術。
家住荊門市京山縣的袁天佑,雖有強記書卷的能力,但兩年前因為患癲癇症而輟學。他對數字很有興趣,隨便給他十多個號碼,他便可以背出來,平時打牌、打麻雀都能記清每張牌,只贏不輸。有村內的蠱惑仔前來找他,希望將他捧為賭神,大家一起發財,但遭拒絕。有武漢的醫生指出,袁之所以擁有超強記憶其實是一種腦部萎縮的病徵所致,但目前癲癇發作已影響到左腦,如果再拖延,會導致左腦情況惡化,因此前日為他進行長達八小時的開腦手術,將病變組織切除,但他的左腦超強記憶功仍將得到保留。
湖北《楚天都市報》

資料來源:2001年09月29日蘋果日報

山東奇男 50年不眠

山東 81歲奇男李大爺已 50年沒有睡覺。他平日在養豬場幹活,看上去十分健康。他說自從不能入睡後,每晚只是閉眼休息,但腦海總是出現工作情景。村民一直不知他有這個怪病,直至日前他向表弟講出情況後,大家才得悉此事。但怪病沒令他有任何不適。
浙江衞視

資料來源:2011年09月29日蘋果日報

Monday, September 26, 2011

高慧然:女兒的 Gucci袋

這天讀到一段新聞,唐樓失火,一個女人衝進隔壁女兒的房間(女兒不在家),「救」了女兒的兩個 Gucci手袋出來,再「救」自己的 LV袋,結果跟丈夫一起被困火場,站在窗前求救,最終,女人連同那三隻手袋被消防員出動雲梯救出,人袋無恙。女人緊緊攬着三隻手袋,連聲說胸前的手袋很貴的。媒體用「廿四孝阿媽」形容這個女人,我想了很久,終於想明白了箇中因由:災難關頭,她先「救」女兒的手袋,然後才「救」自己的,雖然 LV可能比 Gucci更貴。一個女人無私的、偉大的母愛就在這種時刻體現出來了,世上只有媽媽好,只有媽媽,才把女兒的名牌手袋放在自己的名牌手袋前,人性中光輝的亮點在火光熊熊下折射出奇異的光芒。
中國人最講究次序,有一條著名的問題便是用次序論愛的深淺度,「老婆和老娘掉下水,你先救哪一個?」這問題難倒了多少英雄漢!所以,次序先後是很重要的,一個女人,在生命攸關的時候,「救」的,首先是女兒的手袋,然後才去「救」自己的手袋,足證母愛的偉大。特府不妨考慮頒個甚麼勳章給她,以資鼓勵。
香港人愛袋如命,本來只是一種泛泛的說法,現在,一個女人傾情演繹了她對手袋的愛,這種愛,與她對女兒的愛交織在一起,令人動容。兩個大牌子不妨搵她做「袋」言人,必定感動香江。

資料來源:2011年09月27日蘋果日報

婦人冒死搶回女兒心頭好 閃燃火海救 Gucci

【本報訊】深水埗發生險死還生火警。一單位疑因萬能插蘇超負荷引起大火,女住客冒險衝入女兒房間,搶救女兒心愛的名牌「 Gucci」手袋,其間客廳出現「閃燃」陷於火海,兩夫婦逃生無門被困房間,全靠緊閉房門保命。消防員分頭破門撲火,又架起雲梯剪斷窗花,分別將兩夫婦救離險境。
記者:梁澤岡、徐雲庭

事發鴨寮街 111號四樓一個單位,男住客姓趙( 50餘歲),任裝修工人, 20餘歲女兒任時裝售貨員,趙妻姓黃( 54歲)前晚由江門來港,原定周一揀選公屋,不料昨日遇上火警,其間吸入濃煙不適,敷治後出院。
趙妻說,事發時女兒外出上班,由於女兒儲蓄多時才買得心頭好,只好冒險搶救兩個 Gucci袋,再帶着自己的 LV袋脫險。她稱︰「老公當時仲未瞓醒,如果唔係及時推醒佢,就大件事。」

衝入鄰房取名牌袋
事發昨晨 10時許,單位客廳雪櫃背面,有萬能插蘇疑因電力負荷過重起火,趙氏夫婦在房間熟睡,火勢越燒越旺。稍後趙妻被「霹啪」聲驚醒,開門見客廳煙火大作,二話不說衝入鄰房,取回女兒的名牌手袋逃回房間。但房間窗花無法打開,兩人被困。坊眾發現火警報警,警方及消防員趕至搶救。
旺角消防局高級消防隊長黃炳權指,當時單位大門湧出大量濃煙,料客廳火勢猛烈,產生「閃燃」現象。

閃燃火球掠過頭頂
消防員破門入屋時,火球由單位湧出掠過消防員頭頂,驚險萬分。「好彩事主關上房門,否則閃燃火勢直撲入房,後果不敢想像!」
樓上消防員奮力撲火的同時,另一批消防員在街上架起雲梯,剪斷窗花將女事主救走。火警被救熄後,消防員把仍身在睡房待救的男事主救走。火警中, 10多名住客自行疏散落樓, 6名老人家由消防員帶上天台暫避。火警被救熄,趙妻輕傷送院,起火單位付諸一炬,事件無可疑。

資料來源:2011年09月25日蘋果日報

Sunday, September 25, 2011

金克木:评徐译《五十奥义书》

世界上古文化中头等重要的典籍之一的《奥义书》译成汉文出版,而且有五十种之多,这是一件值得注意的事。尤其重要的意义是,它在当前亚洲的一个大国印度的文化哲学思想中还占有无可比拟的崇高位置,而且对世界仍有影响;由此又可以改变我们一般习惯以为印度是佛教国家的很大误解。这些经典会使我们联想到中国的道家,惊异“何其相似乃尔。”[1]
译者徐梵澄同志早年研究德国哲学,由德回国后又在四十年代去印度研究印度哲学,在印曾翻译印度古典。七十年代末回到祖国后,出版了《五十奥义书》和现代印度最有影响的宗教哲学家阿罗频多的《神圣人生论》两部巨著译本。两书的印数不多,读者大概也很少,但可能产生的能量却未必是可以轻易低估的。两书一古一今,相隔两千多年,但是一脉相通,其中奥妙总是关心世界文化思想史的人所不应忽略的吧?
算来我读《奥义书》原本已是四十三年以前的事了。当时印度仅有的几位佛教比丘之一,迦叶波法师,为斯里兰卡的来印度鹿野苑的几位比丘讲主要的《奥义书》。他们的共同语言只有巴利语和梵语。两者都是印度古语,一俗一雅,可以互通。他便用雅语梵文讲雅语梵文经典。因为他们都是佛教徒,读这“外道”经典只为见识见识,而讲解者也只是幼年“读经”学古文时念过,改信佛教后不再钻研,所以讲得飞快。承他们好意,让我这个俗家人旁听,给我留下了难忘的深刻印象。
使我非常惊异的第一点便是我好象忽然回到了幼年,听兄长和老师给我讲《诗经》、《书经》。书上的是本文的第一文言,嘴上的是注疏的第二文言。这样一讲,全成了“语体”,却又不是日常用的口头土话而是一种通行语。古典是变不成土话的,只怕在著作当时也是用的“普通话”即通行语,才能传播开来,流传下来。我没想到中国和印度的文化传统中有这样大的相似之处。当时又想起读拉丁文《高卢战纪》时对凯撒的文体和语言的惊叹佩服。欧洲的罗马时期的用语大概也是中国和印度这样,拉丁文也是这样。现在的天主教神父不是照旧用拉丁文作通行语也就是“普通话”吗?
我惊异的第二点是翻译的不同途径。我先已看过一点欧洲语言译的《奥义书》,这时猛然感觉到那些全是一种“改作”,全得不由自主地照欧洲各种语言的各自文化背景理解,所以全是“解说”(诠释、阐释、释义)的产物。这一次听到了用“通俗”雅语解说书面雅语,也就是用本国语解说本国语,才觉得这也是翻译,是另一种形式的翻译,和外国语翻译全不一样。那时我又想到佛经的翻译。那又是另外一种翻译,是不翻译的翻译。例如佛、菩萨、涅、觉、空、色、识、眼识、意识、缘、界、法等等都是原来的词,不是翻译语言的词,其实也类似照原样用本国语解说本国语。仿佛说“仁者,人也。义者,宜也。”[2]迦叶波法师偶然也用巴利语和梵语中字同义异的词或则相等、相似的词点一下。一点就明,就不需要再多解说了。于是我想当年印度和尚与中国和尚合译佛经时很可能就是这种情况。假如我在旁边用汉文一字一字记下他的话,那不就象《大智度论》一类的书吗?他讲书时常自问自答。这种体裁,古代印度注疏用得多,古代中国用得也不少,例如《公羊传》。
我听讲时想到中国和印度讲古书的相似和不同,想到翻译的通气和不通气,当时只是直觉感受。迦叶波法师讲得太快,一点思索的空隙都不给人。初听时简直茫然,只靠有书本和先知道内容才勉强能跟着跑。等到这种直接感受一来,很快就象儿时听讲中国经书一样了。老习惯回来了,这便容易了,走上熟路了。于是结果也一样:说是不懂吧,讲的句句都懂得;说是懂了吧,并没有全懂。只能重复老师的话,不能说出自己的话。自己不会解说,那还是没有懂。
现在徐梵澄同志用汉语古文体从印度古雅语梵文译出《奥义书》,又不用佛经旧体,每篇还加《引言》和注,真是不容易。没有几十年的功力,没有对中国、德国、印度的古典语言和哲学切实钻研体会,那是办不到的。当年我不过是有点直觉感受,等到略微在大门口张望了一下之后,就以为理想的翻译,佛教经论似的翻译,现在不可能,至少是我办不到。稍稍尝试一下,也自认翻译失败。[3]因此我对于梵澄同志的功力和毅力只有佩服。
从原文看,翻译很难,几乎不可能;但从功能或作用看,翻译却又有意想不到的效力。若没有翻译,世界各民族各地区以至各时代的文化的交流以及矛盾冲突汇合缺了文献这个层次,都不可能完全了,作为整体的“世界文化”也没有高层次了。若是翻译等于原作,那便没有正解、曲解、误解、异解、新解等等,“世界文化”情况又会和现在大不相同了。十九世纪初期,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读到了从波斯语译本转译的《奥义书》的拉丁文译本,欢喜赞叹,在自己的哲学体系里装进了他所理解并解说的《奥义书》思想,或则不如说是他用自己的哲学解说了《奥义书》。到十九世纪末期,德国又一位研究哲学的多伊生(徐译为杜森)学习梵文,读了并译了《奥义书六十种》,又用康德的哲学思想加以解说。这对欧洲有影响,但还远不如对印度的影响之大。许多印度人由此知道了,原来印度古代哲学和欧洲近代哲学是可以通气的。于是又有人作进一步的解说,不仅康德,连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在印度古代哲学中也被发现出来了。很快,印度人的民族自卑感变成了民族自豪感。从此古代经典变成了现代经典,而且指导了行动,出现了宣扬《奥义书》的诗人兼哲学家泰戈尔,标榜古典又学习古圣人而进行现代群众运动的政治家甘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翻译和解说的显著“效益”吧?
《奥义书》本是丛书之类,实是一种文体之名,多到一百几十部,甚至近代还有人照写;但最古的只十几部,后来的是各教派的著作。好比《孟子》、《荀子》、《公羊传》、《谷梁传》、《左传》、《春秋繁露》、《文中子》、《太极图说》等书都附于儒家经典那样,《奥义书》也分配到各《吠陀》经典的传授系统中去,其实内容并不单纯、同一。夸大来讲,好比把“老、庄、列”、《肇论》、《周易参同契》也附入儒家。所以既不能当作一家言,也不能当作诸子百家。若说是有统一体系的《奥义书》哲学,那只能算是现代人的一种解说。这一点我想应当先弄清楚,才不至于目迷五色。若把主要的十来部作为一部书,恐怕也和《论语》或《庄子》类似,内容虽可有一贯,但不是完全一致的。
这样一部千页大书怎么读?那当然因人而异。若是一般人只想“不求甚解”的略知一二,或则“买椟还珠”,不深究哲学而当成文学欣赏,那也未始不可。书的阅读是可以分层次的。若是最低层次的阅读,我想提供一点意见供非专家们参考。
我的建议实在“卑之无甚高论”,不过是几点,微不足道。一是把文言当白话读。二是可以跳着读。古书哪能处处懂?三是拣软性的读,莫先啃硬骨头。四是自己去解说,边读边解,别去找“标准答案”,那是不存在的。读书不是为应考。读书“为已,而为人乎哉?”深浅只能由自己,别人是帮不上忙的。译者的每篇《引言》及注虽有帮助,毕竟不能代替你自己读解。
不举例不明。例如全书是照分属各经排列的,不是必读的次序。头两篇属一部经。这经最“神圣”,所以列第一;但这两部书却不一定是最先要读的,可以跳过。不过第二篇中有很有趣味的片段可以看看。第42到43页的两段讲求宝和求爱,是很容易懂的。这有什么哲学意义呢?译者在注中作了解说,可以参考,也可以自作“解人”。第48到49页的两段:一段说人的生命中各要素互争优胜,这在其他篇中也有类似说法。一段说父病重时对儿子行的“父子遗嘱礼”。“遗嘱礼”行过了,“若其病愈已,则父当居子之治下,或游方而去。”这一下由“父为子纲”变成“子为父纲”了。这和第544页的“遗嘱”类似而结果略有不同。从哲学思想说,可有一种解说。从人类学的角度说,这又不是印度独有的。是不是和日本的《山节考》中的抛弃老人故事也可以联系一下呢?
又例如最著名也最重要的几篇之一的长篇《唱赞奥义书》中(第156页起)讲几位著名仙人的得道。故事和语言都简单,但意义却可以有深浅各解。例如第161页的一句“唯愿老师教我!”徐译注引原文说诸家改字解释牵强,不改“则义皆变矣。存此以俟高明。”于是把那个主要的字略去未译。其实照不高明的平常读法,那个字不过是一个极平常的“欲”字。因为各家认为要以“离欲”为中心思想,所以聚讼纷纭。古今中外思想不同,忌讳有异,不能不影响到解说和翻译。这一篇的《引言》中说:“微有所删节,质朴而伤雅则阙焉。”第145页注说:“原文稍有过于朴率之处,译时略加文饰。”俗词改译成了雅词。第151页注说:“此章梵文殊晦,译时颇有增损。”第182页注说:“此节译之伤雅,故略。”第252页注说:“此章译时略去俗义。”在另一最著名最重要的长篇《大林间奥义书》的《引言》中说:“天竺古人有不讳言之处,于华文为颇伤大雅者,不得已而删之。明通博达之君子,知可相谅。”于是这一篇中最末部分的第四章的第五、七、八、九、十、十一、十二、二十、二十一、二十二诸节(第665至666页)全删,第四、六节“下略”,第656页有一处“中略”,如此等等。所以译者译时也是有的地方跳了过去,不过都以负责态度声明。读者若不是研究,若无耐性,当然可以跳读。首先可以摘读最流行的古本,即译本中第一、二、三、四、六、八、九、十四、十五、十七、十八、十九等篇。以上引的两长篇(第三、第十五)内容较杂,对一般读者说,可以由此开始。至于研究者又当别论。不过无论研究哪一方面,不能只靠译本,不能不查原文,这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译本删去的恰好是中国道家同样有的,这从译者用雅言译而未删的许多地方还可以看出来,但仅凭译本难作确切比较研究。其他语译本也同样。
从孔子删《诗》的传说起,不雅之言似乎就不应见于书面。奇怪的是,《易经》、《诗经》、道藏、佛典以至于外国的《圣经·旧约》、《吠陀》、《奥义书》都仍有不雅之言。孔子说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孟子说到“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唐代的古文家柳宗元还写出《河间妇传》。可见有删的就有补的。要求一切书一律纯洁是不切实际的。翻译外国书和古书往往由于彼此忌讳不同而不得不有所变动。不仅文学作品,神圣经典和神秘哲学也不能免。这部书又提供了证明。
书中尚有误排之字未能校正,这也属于难免之事。遗憾的是,译者在全书中都译《韦陀》,而《译者序》中改为现在通行的“吠陀”,不能一致。想来这不能由译者负责。古译“吠”字本有佛教徒鄙薄“外道”之意。译者尊重印度正统(即佛教之“外道”)经典,改用另一古译“韦陀”,也不致有误会,出书时不必在《序》中独改。现在通行译作“往世书”的,徐译为“古事记”,与日本同名古书相混,还是分别为好。还有些篇名、人名本无定译,译者在国外译时自立一套。这类异译对一般读者关系不大,而略知印度古典的人也容易辨认,不统一倒也无妨。至于各篇非一时所译,稍有参差,那更无关紧要了。
 
(《五十奥义书》,徐梵澄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四月第一版,〔精〕6.90元)
 
[1]试看第278页译者注及第465页本文与较晚出的第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篇等,可比较中医经络及道家修炼。此外如“五大”对应“五行”之类不胜枚举。
[2]印度也这样解词,徐译注多说是“文字游戏”, 实未必然。
[3]《蛙氏奥义书的神秘主义试析》,见拙著《印度文化论集》,曾载《哲学研究》一九八一年第六期。《蛙氏奥义书》即徐译第十九篇。

資料來源:延陵網

隱形乞丐博得途人施捨

塞爾維亞乞丐彼得羅維奇在街上向途人乞錢,途人連正眼也不看他,令他非常不滿,一怒之下留下一對破舊鞋子和帽子,以及一張寫有「隱形乞丐」的紙牌以示抗議(圖),沒料到這反而撩起途人施捨的善心。
42歲彼得羅維奇指,初時只想走開消消氣,沒料到紙牌可讓他討得更多,他說:「我折返後才驚見有大批途人圍觀,帽子則裝滿了錢。我現在不會『坐以待幣』了,只會放下紙牌和一對爛鞋行乞,自己就到街尾嘆咖啡。」
英國《都市報》

資料來源:2011年09月26日蘋果日報

Saturday, September 24, 2011

余英時: 回首辛亥革命,重建價值觀念

編者按:余英時,原籍安徽潛山,生於中國天津。燕京大學歷史系肄業。一九五○年入讀香港新亞書院,師從錢穆,成為第一屆畢業生。一九五五年,被推薦入美國哈佛大學,師從楊聯陞,取得歷史學哲學博士學位。歷任美國密歇根大學副教授、哈佛大學教授、新亞書院校長兼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美國耶魯大學歷史講座教授,現為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余先生曾經喻稱自己對政治只有「遙遠的興趣」,會持續觀察、評論政治,而不會參政。自一九八○年代起,余先生發表了許多政論文章,擲地有聲。二○○六年美國國會圖書館頒授余先生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Kluge Prize rewards lifetime achievement);而為表揚余先生為史學作出之貢獻,新亞書院聯同崇基書院成立「余英時先生歷史講座」,以推動中外歷史文化,介紹學術新知。

「滿洲黨」不改革,
就逼出一個辛亥革命來

馬國川:在辛亥革命之前,清王朝也在進行改革,試圖挽救危局。學界把清末改革稱為「清末新政」。近年來,大陸學界對於清末新政不再完全否定,而是評價較高。作為一位歷史學家,你怎麼評價清末新政呢?
余英時:所謂「新政」主要是指清王朝做的一些改革,這種改革從洋務運動就開始了,但是沒有觸及體制,真正的新政是戊戌變法。戊戌變法第一次提出來改造「君主專制」體制,實現「君主立憲」,這才是改到了體制的關鍵。戊戌變法是一個很好的機會,當時人非常興奮。資料表明,當時知識界對世界、對西方有了解的人士都覺得,這是唯一一條可以避免危機的道路。兩種勢力促成了戊戌變法。除了利用公羊春秋「托古改制」的康梁等人,部份地方巡撫也是改革力量,如湖南巡撫陳寶箴等。歷史學家陳寅恪講得很清楚,清朝末年的另外一個改革並不是講公羊春秋之類的意識形態,而是實務要改革,不改革中國就存在不下去。遺憾的是,機會丟掉了,原因就是權力鬥爭。慈禧太后在咸豐死後掌握朝廷實權,同治死後以年幼的光緒來繼承王位,繼續控制權力。隨着光緒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想法,兩個人的權力衝突發生了。當然,光緒沒有奪權的想法,他主要是怕亡國,認為列強瓜分的危險就在眼前,「瓜分豆剖,漸露機芽」,所以逼切要改革。如果按照光緒的想法改革,勢必要把慈禧太后架空。
馬國川:因為實權都在慈禧太后手上,所以一旦慈禧公開反對改革,改革力量立刻土崩瓦解。戊戌變法僅僅進行了一百零三天,就以失敗告終。
余英時:戊戌變法失敗的第一個直接結果,就是「庚子之變」。變法失敗後,康梁都被外國人保護起來了,繼續在海外活動。慈禧太后惱恨「外國勢力干涉」,全面反動,利用沒有受過教育的老百姓仇恨外國人的心理「扶清滅洋」,於是義和團興起。她不知道,煽動群眾運動勢同玩火,結果八國聯軍進京,慈禧太后倉皇西逃。
馬國川:「庚子之變」後,清王朝似乎痛下改革決心,實行了廢科舉、改官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大陸學界一般把這一時期的改革稱為「清末新政」。
余英時:「庚子之變」以後是不是有改革?這是很大的問題。我們不能認為,廢除科舉就是改革。廢除科舉只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人才不夠用了,做八股文的人根本沒辦法對付現在的世界。至於改官制,只是行政方面的改革,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洋務運動中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也是行政改革啊。我們要分別行政改革和政治改革。庚子之變後的改革,都是行政方面的調整,而政治改革是要涉及整個體制的。大陸在八十年代進行的改革,也是行政改革。雖然清末提出了「立憲」,但也是「預備立憲」,而且還要等待九年以後才開始(陳寅恪輓王國維詩中所謂「君憲徒聞俟九年」)。慈禧太后至死都是不肯放棄權力,不肯改變「君主專制」體制的。因此,我認為沒有甚麼「清末新政」,清王朝只是做了一些行政上的調整來緩和危機而已。實際上,危機緩和不過去,於是才有了辛亥革命。
馬國川:你的觀點確實與大陸學界不同。大陸有很多學者認為,清末新政搞的轟轟烈烈,而且還有很多成績。
余英時:我不敢說我的看法一定正確。但就我所讀過的史料,包括各種公私記載,以及現代學人的相關著作,我沒有看到清末有甚麼「轟轟烈烈」的「新政」。戊戌變法以後,慈禧和滿洲保守派貴族最怕滿洲政權被漢人奪走,哪敢真正讓漢人士大夫進行認真的改革?只要一讀以前李劍農先生的名著《中國近百年政治史》以及西方近幾十年的中國近代史作品,包括劍橋中國史在內,即可知其大概了。總之,清末滿人最關心的問題是亡中國,還是亡大清?在滿洲權貴看來,大清比中國還重要,權力還要掌握在自己手裏,漢人不可信,像袁世凱那樣的能臣也要罷官回家。所以我認為,統治中國的滿洲就是一個黨,滿洲黨。這個黨絕對不能放棄權力。所有重要的官職都是滿洲人,漢人僅僅是輔佐。就像黨國體制之下,所有主要的職位都是黨員擔任一樣。清朝有一個內務府,專門負責管理滿人,相當於他們的「組織部」,一切重要事情都在那裏決定。滿洲黨不能丟權,丟了權等於宇宙毀滅一樣,所以它的命運已經注定,只有被推翻。
馬國川:大陸有些人士認為,清末形成了「改革和革命賽跑」的局面:一方面革命黨人鼓動革命,一方面清王朝實行廢科舉、改官制等改革措施。而你認為清末沒有真正的改革,所以也就不存在所謂「改革和革命賽跑」。對嗎?
余英時:「改革和革命賽跑」這種說法是不成立的。滿清改革只能限制在經濟方面、技術方面、行政方面,只要不涉及根本權力,結果只能使「滿洲黨」更加專制,這算甚麼改革呢?沒有體制上的改變,就無所謂改革。「滿洲黨」的一句話,就能夠把所有的努力都消滅光。這就是清末非逼出辛亥革命不可的原因。

革命和暴力是兩回事
馬國川:那麼能不能說,滿清是由革命黨推翻的呢?
余英時:也不能說得太肯定。清末地方性變革很多,所以武昌一起義,各省紛紛宣佈獨立,滿清說垮也就垮了,於是民國成立。事實上,民國轉換並沒有經過一個很嚴重的革命,絕不能跟法國大革命比。辛亥革命沒有甚麼暴力,是社會成本很低的一場革命,結果也並不壞。早期的議會是相當認真的,很有效力。否則,宋教仁就不會被袁世凱暗殺了。所以幾十年後的國民黨時代,還有很多人懷念當年的議會。還有一點,辛亥革命前後,地方社會有很大進步。清末江蘇、浙江一帶新學校紛紛出現,都是地方鄉紳們搞起來的,不是朝廷的貢獻。人民的自發性很重要的,如果沒有自發性,社會根本不可能前進。只要地方的領袖有開明想法,老百姓支持,一步一步做,就會有許多進步。這些進步不是依靠政府發命令搞出來的。我們現在研究中國的問題,也要從這樣的角度看,不能把注意力過份集中在集權體制上。
馬國川:有人說,如果慈禧太后晚死十年,中國的憲政改革就可能成功了,這種說法有無道理呢?中國有無可能不經過革命的劇變,卻經由立憲運動逐步演化為憲政體制?
余英時:這種觀點我不大能接受,持這種觀點的許多人都是體制內出來的,對於早年相信的東西很難徹底否定,總認為原始的設想是好的。他們有意無意地對舊體制有些迷戀,把慈禧太后投射到當代威權人物身上。
馬國川:其實,慈禧晚年也很清楚,一方面她在大張旗鼓地搞行政改革,另一方面又把權力聚攏到滿洲貴族手裏了。
余英時:因此,清末不可能不經過革命的劇變。舊體制某種程度解體以後,新的東西才能出現,但是並不一定是暴力革命。革命和暴力是兩回事。當初,法國大革命的暴力最受中國大陸恭維,可是 1989年法國大革命二百年紀念前夕,西方史學家,從歐洲大陸到英、美,都對它的暴力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指摘。暴力導致法國直到今天政治還沒有完全安定,而英國自從國王查理一世被推上斷頭台以後,再也沒有別的暴力革命。美國除了內戰之外,後來也沒有再發生流血革命。
馬國川:英國、美國之所以能夠避免暴力革命,是因為它們建立了民主體制。
余英時:民主體制的好處,就是一個黨不用擔心滅亡,被選下去也沒有甚麼了不得,只要自己求進步還可以重新上台。這與中國歷史上的王朝迴圈完全不一樣了。歷史上所有的王朝都由一家一姓把持,開始時得意得不得了,死也不放權力,最後非要給人逼到煤山上吊不可,臨死前只有哀歎,希望子子孫孫不要生在帝王家!各個王朝壽命長短不一,總是要經過流血改朝換代,再流血再改朝換代,永遠在封閉的系統裏迴圈,以萬千生民的鮮血作為潤滑劑,沒有政治文明可言。在國民黨時代,左派人士罵國民黨不搞民主,有個對聯寫得很好:江山是老子打來,誰讓你開口民主,閉口民主;天下由本黨坐定,且看我一槍殺人,兩槍殺人。好對聯啊,到現在我還記憶猶新。
馬國川:對於執政者來說,權力就像賈寶玉的「通靈寶玉」一樣,那就是它的命根子,絕對不能碰。
余英時:就是命根子,其他的一切都可以忽略不計。改革可以提高一下效率,提高執政能力,但是不能讓我放鬆掌握權力的手。不平則鳴,怎麼可能在不公平之下,還能永遠維持秩序,維持人家對你的尊敬?不可能做得到。

「中國人思想上的一個大敵」
馬國川:辛亥革命後中國陷入長期的軍閥混戰,有些人據此對辛亥革命提出了批評,如果當初不把秩序破壞掉的話,就不會有後來的混亂局面。雖然辛亥革命本身是一個代價不高、成本不高的社會革命,但是打開了一個閘門,從此以後洪水滔天了。你怎麼評價這些觀點?
余英時:用暴力推翻另一個秩序,這是我最反對的。因為暴力革命以後,一定用暴力維持,否則自己就要垮台。辛亥革命不是靠暴力起家的。武昌起義不久,各地宣佈獨立了,慈禧太后已先死了,權威沒有了,一個三歲小皇帝有甚麼本領呢?所以,滿清是自然解體的。我們把這個解體叫做「辛亥革命」。「革命」是從日本人那裏借來的名詞,它與中國歷史上的「革命」不是一回事。中國歷史上所謂的「命」是天命,「革命」就是天命的變革,就是改朝換代。滿洲垮掉以後,袁世凱當國,這個人自私,但也相當負責任。他死得很早,北洋沒有了權威人物,於是進入了軍閥割據的混亂時期。
馬國川:北洋軍閥走馬燈似的輪流上台,整個政治局面相當混亂。
余英時:混亂時期也有好處,在這個混亂時期才會有五四運動出現。如果有強人控制場面,五四運動就不可能發生了,許多新思想也就進不來了。這是歷史的弔詭,軍閥本身自然是負面的東西,但軍閥時代卻為思想學術的自由創造了條件。因為軍閥各自為政,不管老百姓,言論反而自由。而且軍閥腦筋簡單,沒有深文周納的心思,不像後來黨國體制對意識形態那麼密切關注。那個時期,從政治上看一塌糊塗,但是從社會或者文化方面看,不一定全是負面的,許多新東西就是在那個階段出現的。北京大學不就是在那時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學嗎?另外,因為當權的軍閥也管不了各地方,一些地方紳士、地方領袖在地方上做革新工作。所以,不要簡單地把歷史簡化,好像北洋政府一塌糊塗,整個中國都在往後退,事實並不如此簡單。
馬國川:其實中國地方社會還是在不斷地進步的。
余英時:在國共合作革命以前,地方社會發展了十幾年。我們要相信,一般老百姓在為生活奮鬥的過程中,自然就改進了社會。政府不可靠,人們就要自立。總之,我不認為辛亥革命後中國如何混亂,也不必怕混亂。有些關心中國前途的朋友提倡「告別革命」,就是怕再有混亂。「革命」確有種種不同的意義。如指「暴力革命」而言,我也贊成「告別革命」。但若指從下面民間發出群體抗爭,要求合理變革,而不使用暴力,則我們反而應該贊同這種革命,否則大家都乖乖不動,不敢冒犯權威,造成混亂,那便是讓不講理的統治者永遠主宰老百姓的命運了。而混亂和秩序都是相對的,即無絕對的秩序,也無絕對的混亂。數學上有一個重要分支叫「混沌理論」。混亂沒有甚麼可怕的,可怕的是暴力革命亂殺人。我當然不是提倡混亂,而是認為混亂必須保持在最低限度,若用暴力維持不合理的秩序,反而會招致最大的混亂。
馬國川:從北洋軍閥到後來又變成了國民黨的黨國體制,這裏面是不是也有一個內在邏輯?為甚麼會走到這一步呢?
余英時:這牽涉到國際形勢,中國走到這一步,日本侵略是最大的關鍵。日本在二、三十年代完全控制在軍國主義者中下級軍官手上,驕橫已極,自信可以用武力稱霸亞洲,中國成為他們的吞併目的所在。日本侵略,民族存亡之秋,需要依靠強有力的政黨凝聚力量,一致對外,所以國民黨在抗戰時期的口號是「一個主義,一個政黨,一個領袖」。大家都要擁護黨,於是培養出一個黨國體制。這是中國的悲劇,所以我始終不原諒日本軍國主義者。從某種意義上,一九二三年「改組」後的國民黨也是從蘇聯來的。孫中山急於成功,無法很快拿到政權,就學蘇聯的方式,然後把集權的黨組織建立起來,黨高於一切。
馬國川:然後,中國就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了。
余英時:我親眼看見歷史嘛!我的政治記憶從一九三六年西安事變和次年抗日戰爭開始,我上過一二年的臨時中學,對國民黨堅持的「黨化教育」印象很深。歷史上有甚麼王朝可以是永遠維持的?中國最長命的朝代是周朝,八百年,中間好幾百年還是戰爭狀態。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在重慶豪言壯語地聲稱,周朝八百年,我們國民黨六百年總該有吧?!並不是所有人都相信,但是有一部份人是相信的。可是,沒到兩年就完了。「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前車之鑑,清末是一個很好的歷史教訓。中國的問題就在於,沒有從歷史中真正吸取教訓。

大陸現行體制根本談不上「模式」
馬國川:辛亥革命一百年,中國有哪些進步?在你看來,中國應該從辛亥革命以來的歷史中吸取哪些教訓?
余英時:實質問題是,中國在現代化路上前進了多遠?比如,日本變革那麼大,雖然仍保持着天皇制度,但真正實現了君主立憲。中國雖然搞了民國,但是至今還沒有實現憲政。二戰後,日本在美國壓力下實行了民主選舉,重寫了新憲法,軍國主義大體上不是亞洲和平的威脅了。多數日本知識界的人(就我認識的來說)是愛好和平的。幾年前大江健三郎在普林斯頓大學訪問,他便是反對原子彈的先鋒,給我印象很深。民主選舉是無法躲避的。剛打天下的時候可以說老百姓支持,「民心向背」,否則成功不了。但是不可能幾十年都講這種話,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這種老調子已經唱完了。沒有合法性,難道又要靠暴力革命取得合法性嗎?最好的方式就是民主選舉嘛。民主並不是一個理想的東西,但在長距程中則是最能保證穩定的制度。除了北韓、北越等少數國家,二戰後亞洲大多數國家走上了民主道路,而且越變越好。台灣是地地道道的中國社會,民主不是照樣實行,普世價值不是照樣接受?大陸如果有智慧,應該認真吸取台灣經驗。我們不能設想一個模式,一切都由一個組織、一個黨、一個中央來發號施令,大家跟着走。這是不可能的事情。長此以往,維持不住,社會非崩潰不可。且不要說做得好與壞,做得好也不行。前三十年專搞「階級鬥爭」,只信仰「有權便有一切,無權便失去一切」。後三十年因為受到民窮財盡的逼迫,於是開始了經濟開放,接受了市場的觀念。經濟成長之快,有目皆睹。但這是在絕對政治控制下的市場,不是「自由市場」。我讀《紐約時報》多次專欄報道,知道今天大陸市場全控制在一百二三十個國有企業之手,它們壟斷一切資源,利用廉價勞工,吸引大量外資。發財之後大量建設硬體,鐵路、公路、建築物在各地都興起了,外表十分壯觀,但內情則不可說,不可說。私人企業也偶有成功的,但有錢而無權作為後盾,是保不住的。這就是所謂「中國模式」嗎?所謂模式別人也可以仿效,「中國模式」誰能仿效呢?某種程度上集權體制似乎效率很高,但是一旦做出錯誤決定,後果就不堪設想。所以我認為,中國現行體制根本談不上「模式」。
馬國川:現在許多人相信,有了錢就可以買一切,有權力也可以吸引一切。
余英時:一般講,中國老百姓都是比較聽話、比較順從、比較服從權威的,不大容易造反。中國多少年來比較安定,也有賴於此。人民沒有自覺性,只要給點小恩小惠就得過且過了。知識界也是如此,知識分子被權和錢雙重腐蝕得相當多了。不過,我所接觸的學者中,還有不少有正義感、不為自己謀利,肯為中國着想的人。從前只有講權力,完全變成了一個權力操控的社會。現在呢,把權力放出一部份賺錢,再以金錢來養權力,因此造成普遍的腐化。反腐敗不會有效果的,反而可以用利益收買一大批人擁護、歌頌現行體制,甚至稱其為「新模式」。實際上是,這種模式是維持不住的。另外,現在法律得不到執行,「我爸是李剛」就可以少判幾年。長此以往,怎麼能維持長治久安呢?對中國的思考,必須要跳出圈圈,六十多年搞下來,許多人思維無形中就被困住了。
馬國川:官方對於「中國模式」也抱着謹慎態度,因為現在各種社會矛盾很多,貧富矛盾加深,遠沒有到歌舞昇平的時候。其實,比貧富矛盾更深層的矛盾是官民對立。
余英時:中國是一個官本位國家,一點都不假。從前大學校長如蔡元培,受到知識界、文化界的普遍尊敬,聲望甚至超過元首。只是一個個司局長或副部長,沒有人知道中國有甚麼好的大學校長,成為精神領袖的更沒有,所以文化墮落。不要說別的,至今沒有出過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華裔拿到諾貝爾獎的都是在美國訓練出來的,都是美國人。你看,日本出了多少諾貝爾獎?
馬國川:但是一些人仍然信心滿滿,只要有了錢,就可以打造一個大國,現在「大國崛起」的聲浪很高呢。
余英時:我承認,現在大陸的經濟實力在增強。但是,是不是一個文明大國,要比文化,要比藝術,要比科學,比人文研究。並不是有錢了,就能夠成為現代國家。腰纏萬貫的暴發戶並不等於有教養、使人起敬的社會精英。

所謂普世價值,中國古已有之
馬國川:與宣揚「中國模式」相呼應,一些人極力反對「普世價值」,指摘普世價值是西方的價值。
余英時:所謂普世價值,如人權、自由之類中國古已有之,只是沒有西方所流行的這些名詞罷了。比如,孟子講「明君制民之產」,就是講政府對人民應盡的義務,反過來說也就是人民的基本權利,其中不只包括田產權、工作權,也包括教育權(為「庠序之教」)等。「民主」雖然不是中國名詞,但是要給老百姓權利,以老百姓為主體,這種觀念早就有,否則《尚書·泰誓》怎麼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呢。「天」比皇帝更大更高,而「天」是代表老百姓的。所以,民主其實人人心裏都有、都嚮往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一種民主態度。人權的核心觀念是每一個人的尊嚴,能自己做主,這在儒、道兩家文本中都可找到。清末以來,許多學者,包括孫中山在內,都已做了不少努力,要在中國傳統中找普世價值。胡適去美國演講(四十年代),也強調中國的「民主」雖未發展成功,卻具有一些重要的「歷史基礎」。不能說,西方才是文明的主流,普世價值就是西方的。中國也有普世價值,應該把自己文化傳統裏的普世價值好好進行整理。不但中國有,印度也早有自由、平等之類的「普世價值」,阿瑪蒂亞.森( Amartya Sen)已有文章指出。
馬國川:普世價值的觀念在中國遭過了很大的曲解。
余英時:曲解後就被維護體制的人利用,西方的東西我們要不要?偶爾有說「民主是個好東西」就不得了了,那都是廢話嘛。如果不承認「民主是好東西」的話,共和國也不是好東西了。那還是回到皇帝制度吧,回得去嗎?中國人一直講,搞政治要靠民心,如果得不到民心就完了。
馬國川:能不能說,在現代社會所謂「民心」,某種意義上也就是普世價值?
余英時:是普世價值。每個人生下來都要自己做主,都有自己選擇的權利。這就是所謂自由。佛經上到處都是自由、平等。權利和義務是相對的,不能說只有義務沒有權利。中國語言是從義務方面着眼,不強調應該得到甚麼。強調我應該做的,對別人來說就是權利。兩種不同的語言。講的是同一個事實。動輒反西方,完全對歷史不了解,而且封閉歷史、曲解歷史,這樣下去,中國哪能變成大國呢?
馬國川:看來,你對未來是悲觀的。
余英時:短期,我有點悲觀;長期,我是樂觀的。利用廉價勞工和資源,經濟高速增長能夠維持嗎?如果社會越來越不平等、不公平,將來如何維持秩序?如果不能維持秩序,黑社會也會越來越厲害。隨着早期革命時期出現的「強人」的凋零,集權體制越來越難以維持了。大的變局很快會出現的。
馬國川:清末以來,中國的民族主義開始出現,辛亥革命以後民族主義越益發展。近年以來,民族主義思潮又興起。在權威消失、社會解體的過程中,會不會出現一些人利用民族主義,走上二戰前日本或德國的道路呢?
余英時: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民族主義的激情很容易煽動起來,義和團便是前車之鑑。現在搞民族主義,就是要轉移視線,把國內矛盾轉移到外面去。那就可能造成世界大戰,不是暴力革命的問題了。民族主義是一個雙刃劍,最後也可以傷到始作俑者。我對現實不抱太多的幻想。但是我相信,中國有這樣悠久的文明傳統,中國社會裏總有一些精神力量是會發揮作用的。必須有社會空間、文化空間,政治無法完全干預。文革時代大概是徹頭徹尾的控制和操縱,現在有人想重新搞「文革」那一套,我相信是絕對做不到的,對一般老百姓不會有影響的。
對中國未來不必那麼悲觀,十幾億人,每個人總有一些小空間做自己的事情。不能把注意力、理想寄託在政治權力上,政治權力是暫時性的,一時威風凜凜,過時就不行了。千萬不要心灰意冷,還要繼續向前,各盡本份。現在社會文化各方面可以改進的地方太多了,也有許多空間還可以做事。等到有一天有變化以後,這些東西都有用了。

重建價值觀念
馬國川:辛亥革命以來,甚至是從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一直在現代化的道路上摸索前進。在現代化進程中,中國的文化傳統如何確立自己的現代身份?這是你多年研究的一個問題,也是許多人關注的一個問題。
余英時:中國文化傳統裏許多價值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發揮作用的,但是不可能作為將來中國的指導原則,也不可能成為新的意識形態。現代社會有公領域和私領域。在公領域,只有實行民主選舉、司法公正等現代制度。私領域就是個人道德、人和人之間關係,儒家思想可以發揮作用。儒家本身不能直接變成憲法,只能是社會上的一種文化力量,用來處理人與人之間的問題。西方主要是靠宗教,如果把儒釋道三教都丟掉了,中國的精神領域便未免太貧乏了。
馬國川:現在中國社會一方面沒有宗教信仰,另一方面儒家的東西被破壞殆盡。沒有價值觀念,沒有信仰,沒有底線。
余英時:尤其是 1949年以來,一方面把中國文化傳統當作封建毒素來批判和咒罵,另一方面把西方文明批評為資產階級的遮羞布而痛斥之。結果把所有文明都搞光了,最後所推崇的就是階級鬥爭之類的暴力。在現代社會重新建立價值觀念,只能由普通人民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培養出來,決不能靠政治力量從上而下強迫灌輸。中國人要培養一些價值,這些價值在中國既有底子,又跟其他文明價值可以配合。這就是我們文化界、學術界、藝術界所當共同建設、共同努力的方向。
馬國川:中國文化傳統裏面是有資源可以利用的。
余英時:從儒、釋、道到民間文化中都有許多精神資源可以提煉出來和現代生活互相配搭。有些價值雖受反傳統潮流的衝擊,仍潛在於人心中,時機一變,可以召喚回來。關於怎麼樣處理人與人的關係,如何處理好天理人情,這是中國很特殊的地方,文化傳統也可以解決實際問題。學術上、思想上、文化上、日常生活中的價值層面,儒家有些價值可以復活。不過,「三綱五常」已決不可能恢復了。現在一些人提倡把儒家作為一個替代性的意識形態,高揚民族主義,若如此,則是把中國傳統又糟蹋一次,在老「孔家店」完了以後再造新「孔家店」,這是一個很不智的事情。要把私領域跟公領域區分開。公領域不可能由儒家來掛帥。因為除了伊斯蘭教,現在任何國家都不允許任何一家教義或學術在憲法內佔主要位置。大家可以有各種信仰,不同信仰自由都可以在憲法內得到保證。
馬國川:你說過,中國有沒有前途,要看它如何選擇價值、理解世界。請問,中國應該選擇甚麼價值,如何理解世界?
余英時:我沒有資格建議應選甚麼價值。我只能提一個原則,即所選價值是開放性、多數文明社會都能接受的。開放心靈尤其重要,想理解世界決不能故步自封,以自己為中心。
馬國川:你還說,「一旦中國文化回歸到主流之『道』,中國對抗西方的大問題也將終結」。你所謂的主流之「道」是甚麼?中國文化如何與西方核心價值相容?
余英時:我所謂「文明主流」,是包括中國在內的普世性文明。我從不認為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是對立的、互不相容的。所謂「道」便是重視「人」的道,群體和個人都同時能得到「人」的待遇。只要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胸襟,中西文化自然而然能包容彼此的核心價值。

採訪時間: 2011年 6月 22日夜,電話採訪,
北京—普林斯頓,略有刪節。

資料來源:2011年09月25日蘋果日報

Friday, September 23, 2011

貓癡養千貓 月花 31萬 大宅變貓屋

「我不是癲的,但我所做的確是很瘋狂的。」美國加州離婚婦人拉坦齊奧愛貓成狂,將富豪前夫給她的 4.85公頃大宅變成「貓屋」(圖),出錢出力收養了逾 1,000隻貓,每月開支 40,260美元( 31.4萬港元)。
這名貓癡自 1981年離婚後,就將大宅變成「貓屋」,照顧有病或被遺棄的貓咪, 30年來已先後照顧過 19,000隻貓。這裏的貓咪很自由,沒有籠子束縛,牠們可以在屋內隨處走,到時到候有食物(圖),絕對是貓咪天堂。她還養了 20隻狗。
由於開銷大,拉坦齊奧雖然有外界捐款幫補,但多年來要賣掉結婚鑽石戒指和私家車才能維持下去。除了食宿,「貓屋」更有廉價貓咪絕育和貓咪安老服務。她一個人難以照顧那麼多動物,幸有 23名義工幫忙。
英國《太陽報》/《每日郵報》

資料來源:2011年09月24日蘋果日報

Thursday, September 22, 2011

黃元山:希臘救不了 只有等拔喉

世界經濟正處於多事之秋,市場焦點在歐洲和美國的債務問題上,可謂一浪接一浪;剛公佈的聯儲局方案,市場早已消耗掉,完全沒有驚喜。
有人問,希臘違約,會否觸發新一輪的金融海嘯。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說明很多人誤解了的一點。

宜與次按作比較
把希臘跟美國投行相比,不是一個好的比較。相反,如果要做一個比喻,我會把希臘跟美國做次按的貸款者比較。美國的次按( Subprime Mortgage),是指那些還款能力比較低的人所做的房貸。
從 2006年底到 2009年頭,做次按的人不能還錢的早已違約,銀行基本上沒有做新的次按;當次按問題慢慢在金融機構賬目上浮現,金融機構不斷集資和接受政府注資,到 2009年中,終於穩定下來。
希臘債就像是次按債:美國政府只能救到所受影響的金融機構,卻不能防止做次按的人違約,正如歐盟可以救歐洲金融機構,卻沒有能力阻止希臘違約;由次按出現問題到金融機構受到衝擊、到拯救、到穩定下來,經歷了兩年多,希臘去年開始出現問題,我們所看到的金融機構所受的影響(包括法國銀行股價跌了一半),是否也只是中間的一個過程?
如果希臘是次按,葡萄牙應該也是;而意大利跟西班牙算是 Mid-Prime,即會受較大牽連;法國跟德國就可以說是 Prime了。金融海嘯期間, Prime的房貸人,信貸風險增加,但最後也被保住。我認為歐債問題,對歐洲金融機構的衝擊,可能不會立刻過去。
希臘,正如做次按的人一樣,是救不了的;上個禮拜市場關注的所謂救市方案,其實就等於討論應否為一個植物人「拔喉」。結果早已定了,分別是甚麼時候「拔喉」而已。

資料來源:2011年09月23日蘋果日報

Tuesday, September 20, 2011

做愛狂搞小姨岳母兒孫二百

「我太喜歡做愛了。」巴西 90歲老翁路易斯( Luiz Costa de Oliveria),你可以說他享盡齊人之福,也可以說他是個賤男。因為他結過兩次婚,還跟小姨和岳母有染,四個女人加起來,為他誕下 50名子女,開枝散葉後,後代幾近 200人,是個多仔公。
路易斯早已退休,結過兩次婚,第二任妻子是弗朗西絲卡( Maria Francisca),但風流好色的他,連弗朗西絲卡的妹妹和媽媽都搞上。四個女人前後為他誕下 50名子女,部份童年時已夭折,其他長大成人,並已成家立室,讓他有超過 100名孫兒和 30名曾孫。
兒孫實在太多,故路易斯坦言自己也不是全記得他們的名字。他說:「我可能還有其他孩子而不自知,因為我太喜歡做愛了。我記不起所有孩子的名字,但我知我有很多子女、孫兒和曾孫。」畢竟年事已高,他現已很少做愛,但腦海中仍充滿跟女子在床上纏綿的美好回憶。
對於丈夫風流成性,甚至搭上自己的妹妹和媽媽,弗朗西絲卡居然不在乎,說一家人生活樂也融融,更讚他顧家。「路易斯唯一嗜好是做愛,他從沒虧待我們,一直很照顧兒女,我們已別無所求了。」
英國《每日郵報》

資料來源:2011年09月21日蘋果日報

胡孟青:股市贏錢三招必殺技

大市險死還生,只屬半生不死,明顯屬苟延殘喘格局。 2007年港股「 8. 17」大奇蹟日出現前的 5月底,網上有位暱稱《五師兄》的博客,贈了大家一段在九十年代初經典電視劇《大時代》裏面由股神葉天臨死前授予方展博的股票必勝法,謹此轉載,讓大家在動盪市中會心一笑:「貪心輸錢贏,輸血不輸錢;人人去輸血,殺人不打風;落雨去離島,離家飲煉奶;見人分遺產,出獄嫌錢腥;快樂冇人格,出家冇人工;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矣!」
經方展博解碼後,謎底是:取勝唯一法則──「及早離去」四字。根據五師兄所言,有點吹脹,但的確是真理,要贏,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賭!
個人從圍棋棋盤上,亦悟出不少放諸不同領域皆通用的道理,簡而言之,象棋又好圍棋又好,捉棋並非下下都要剝人光豬,因為只要我贏你一步甚至些少,就已經足夠取勝,所以每行一步都要經過深思熟慮,更要想像假如自己行這一步,對手會如何反應。

快人半步對手無得上訴
旁觀者明知美國其實很想歐洲死,只要歐元區分裂,歐元瓦解,資金就會重回美國,美國下一步係要對付中國,令資金續留美元資產,美國就可贏盡整盤棋;但美國想剝中國光豬,看來不易,我們的領導人,也是圍棋高手;奧巴馬訪華,送給領導人的見面禮,也是一套圍棋。捉棋之人明白,要贏了就走,只要不跟對手糾纏下去,對手就無機會報仇,因為我不會給對手上訴之機。
有時,只要較別人快看到問題,就已經夠贏,不用快很多,快半拍就足夠,例子:你快人三年看到跌市又如何?因為中間的升浪你已通通錯過了。舊同事都同意,在股市打滾得越久,更覺股市如賭場,依我看,也如棋局,送你三種必勝元素:運氣、眼光及自制力。

資料來源:2011年09月21日蘋果日報

Wednesday, September 14, 2011

雷曼倒閉三周年:海嘯衝擊銀紙堤壩

美國次級按揭證券危機(subprime mortgage crisis)令當地經濟掀巨浪,但在3年前的今日,即2008年9月15日,當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破產一刻,那股巨浪已曾經湧向全球各地,爆發金融海嘯(financial tsunami),各國政府用銀紙「築壩」,以減低其破壞力,可惜現時這些印出來的「堤壩」開始動搖,若果連銀紙也被沖散,另一場海嘯勢必再次淹沒一切,最終只有在廢墟中重建。

由銀紙築起的「堤壩」遍布全球,首先是各國實施的貨幣政策(Monetary Policy),大降利息至接近零水平的歷史低位,同時以購買資產方式大派銀紙,美國從此就成為了以印銀紙來營運國家經濟的第一大國,因為聯儲局利用量化寬鬆QE(Quantitative easing)方式救市,單是購買資產規模便高達1.25萬億美元(約9.75萬億港元),而總統奧巴馬也採用財政政策(Fiscal Policy),加大政府開支,協助挽救經濟。
美國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曾批評金融海嘯發生後,華爾街的經營模式依舊,炮轟那些曾需政府出手挽救的公司總裁應齊齊破產才對。
他形容金融機構的經理有太大誘因去賭博,華爾街部分投資人員的冒險行為,危害股東權益及經濟,那些衍生工具亦令銀行的風險大增。他更直斥那些需政府出手紓困的公司總裁,「你們都應該破產,你們的妻子也應破產。」

歐洲買債破萬億元
其他大國的救市措施規模也不少,如英國旗下英倫銀行推出2,000億英鎊(約2.4萬億港元)購買資產計劃,而歐洲央行自2010年5月推出購買債券計劃以來,直至8月底經已累積買入高達1,105億歐元債券(約1.18萬億港元)。儘管推出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可惜仍像泥牛入海,經濟未見真正持續復甦,大家再度陷入雙底衰退(double dip recession)的憂慮之中,紛紛要求政府再出手,如投資者正憧憬美國推出QE3,英國政府亦遭商界組織如當地董事學會(Institute of Directors)要求將購買資產規模加碼500億英鎊(6,177億港元)。

海嘯源自挽救另一場危機
其實,這場海嘯的源頭正是來自拯救另一場危機,就是科網股爆破和2001年的「911」事件後,對經濟和股市做成的衝擊,美國聯儲局開始不斷減息,亦直接令能夠承擔按揭貸款的人數一下子多了。
另外,踏入今個世紀,金融界亦創造新投資產品以配合按揭市場的發展,首先是資產證券化,提供按揭貸款的銀行把一籃子按揭貸款打包為證券供投資者認購,藉此賺取息差,並套現再借出按揭貸款,令按揭更容易,而按揭息自然也向下以取得更多生意,形成惡性循環,按揭貸款的申請人信貸質素下降,引致出現次級按揭,即貸款申請人的信貸質素根本無法承造正式的按揭,但銀行仍樂於提供貸款。
面對這種情況,金融界再創造信用保險,為那些按揭證券買保險,避免出現違約情況。由於當時樓價向上,置業者儘管應付償還按揭能力有限,但只要成功售出單位,依然可獲利,風險變相被掩蓋,而經營商數目亦會因市場擴大而增多,像工業翹楚通用電氣(GE)也加入分一杯羹,便可知吸引力之大,而直至06年,次按貸款平均比率高達94%,代表僅6%的按揭有支付物業首期,可見其瘋狂程度。

總統刺激經濟於事無補
直至08年2月,時任總統的喬治布殊(George Bush)還簽署一籃子經濟刺激法案,包括大幅退稅,刺激消費,希望避免經濟陷入衰退,但卻未能對症下藥,挽救信心漸失的金融市場。當一個泡沫被吹至某個體積時,總不能承受內部的壓力而爆破,首先是於08年3月17日,當時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The Bear Stearns Companies, Inc.)因無法應付基金贖回,終陷資不抵債而倒下,及後由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在美國擔保下被低價收購。
美國聯儲局當時還降低貼現率、向投資銀行提供貼現窗,開創1929年以來,聯儲局首度直接向證券商提供資金先例。當時美國財長保爾森(John Paulson)指,救助貝爾斯登,是為了避免其他金融公司乃至美國金融體系遭受更大損害。
直至08年9月初,美國政府宣布接管陷入困境的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後,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聯席首席投資官兼有「債券之王」之稱的格羅斯(Bill Gross)開口建議,美國政府需出手買資產救市,並首度用上「金融海嘯」(financial tsunami)這個字眼,形容市場一旦失控所爆發的金融市場災難。

雷曼成美國最大宗破產
雷曼兄弟於破產前的總資產達6,390億美元(約4.9萬億港元),遠比排在破產第二位的Worldcom(環球電信)及第三位的Enron(安然)的規模,分別為1,039億美元(約8,104億港元)和634億美元(約4,945億港元)高很多,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大破產案。
同一時間,已有94年歷史的美林公司(Merrill Lynch & Co.)以約440億美元(約3,432億港元)被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 Corp.)收購,短短一年內,3家排名在五大的投資銀行於市場消失或被吞併。
美國對沖基金大鱷索羅斯(George Soros)早前已警告,歐洲若現銀行倒閉危機,「後果可能比雷曼兄弟破產還嚴重更多」。金融海嘯後,美國與英國政府出手向銀行強制注資,得以穩住金融市場。但其他歐洲國家未有採取類似做法,歐洲央行只採取購買資產的方法以提供流動性。索羅斯認為,歐洲缺乏一個權威性的機構處理嚴重的銀行危機。索羅斯說:「除非出現危機,歐洲才會有足夠的政治意志設立這種監管機構,但對這種機構的運作,現在大家仍欠缺了解。」
有「末日博士」之稱的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魯賓尼(Nouriel Roubini)更指,原估計下一波金融危機在2013年才爆發,但美國經濟疲弱,歐元區及英國經濟不理想,若政府政策未能配合,恐新金融危機會提前在明年爆發。他更預料,未來12個月美國經濟有超過50%的可能性重陷衰退,而2011年全年經濟增長僅為2%,而下半年GDP增長將更只有1.5%,反映增長緩慢,正進向衰退。
商品大王羅傑斯(James Rogers)則稱,在美國龐大債務問題重壓下,美國面臨比金融海嘯還要嚴重的一場危機。他認為受美國債務及聯邦儲備局持續的寬鬆貨幣政策影響,美元將成為徹頭徹尾的災難。其實,他早在09年已提出,因為金融體制內過多債務問題仍未解決,可能爆發貨幣危機。
不過,亦有經濟學家對緊縮政策表示壞疑,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明(Paul Krugman)最近指出,關鍵時刻已來臨,危機不會一、兩年內才出現,可能於數日內便出現。果真如此,全球各國必然無一倖免。他批評在歐洲迫切需要強而有力的經濟復甦,而適度通脹對經濟有好處,但歐洲央行反而採取貨幣緊縮政策,目的只為化解想像出來的通脹風險,而處大難臨頭的各國經濟規模合計約佔歐元區國民生產總值的三分一,反映歐元區已進入危急存亡之秋。他重申,曾經提出美國因為太早專注於預算赤字而忽略就業災難,而目前歐洲的情況更嚴重。

撰文:財經組

資料來源:2011年09月15日am730

施永青:中國可怎樣幫助歐洲

近期歐洲多國領袖都爭相到北京訪問;法國更是總統剛來過,外長又尾隨而至。來做甚麼呢?來推銷他們的國債。中國是世界上外匯最多的國家,不問中國借,還有哪一個國家更有這樣的能力呢?
作為中國人,我第一個反應是︰北京的領導人可不要這麼容易上當;借給他們,很大可能沒有得還;這錢可不是中國用財技騙來的,而是中國人民用血汗換取回來的。
德國人不想借錢給希臘,說希臘的假期比德國多,每周工時比德國少,生活得比德國人還要休閒,沒有理由自己先不努力工作,只曉得向人借錢。中國其實也可以用這套講法回答歐洲。
歐洲領袖來中國訪問,中國可不要只帶他們去看我們的偉大建設與經濟成就,應帶他們去看看西部地區的農村,看看中國的農民過的是怎樣的生活,看看他們還好不好意思向中國借錢!
然而,歐盟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歐債危機如果一發不可收拾,歐元區的經濟勢必一沉不起,連帶影響歐洲人購買中國產品的能力。中國政府雖有計劃減少對出口的依賴,改為增加倚重內需;但經濟轉型需時,短期裏不可能一下子改變。因此,中國如果見死不救,中國自己也會一同受害,反而,中國如果能助歐洲先避過危機,起碼中國自己還有一段好日子過;以後歐洲有沒有錢還,只能以後再算了。
因此,中國要幫歐洲,是非幫不可的。但幫也要幫得高明一些,不能人家叫你買國債,你就買國債。
歐洲國家要錢,中國可以給錢,但要他們拿資產來換。歐洲國家大部分有社會主義傾向(起碼比美國高),政府手上都有一些企業,可以賣些給中國。公路、橋樑、機場、交易所,中國都可以要。如果能夠買到先進科技,當然更好。
傳統上,大財主家道中落的時候,都是要靠賣家當過日子的。歐洲這個大戶,雖然已經開始沒落,手上的家當依然不少。必要時,他們的古董、名畫、雕塑,都可以拿出來賣。中國可以要求買他們的資產,而不是要他們的I.O.U.白條(債券)。
如果真的需借點錢他們應急,中國也應以人民幣計值來借給他們。就是說,先借人民幣給他們,然後讓他們用這些人民幣去兌換他們所需的外匯(兌換的地方可設在香港,助香港成為人民幣兌換中心)。這樣,他們欠我們的是人民幣,而不是其他隨時會貶值的貨幣。人民幣的匯率不受外國操控。
此外,他們欠我們人民幣,要還的時候,就得賣商品或資產給我們,令中國可以得到中國需要的東西,而不是印些鈔票頂住先。再者,如果歐洲欠中國的是人民幣,他們一定不會再那麼熱衷地跟着美國後面逼人民幣不斷升值。屆時,人民幣升得愈高,他們要還的債也會愈多,他們自然會識做。

資料來源:2011年09月15日am730

碩士生跳脫衣舞還債 美貧窮人數創新高

美國人口調查與統計局的數字顯示,當地貧窮人口去年增加至4,620萬人,是自1959年以來最多,貧窮率亦上升至15.1%,是1993年以來最高。當地更有攻讀碩士生,因不夠錢交學費而舉債,需靠跳脫衣舞還債。
有報道稱,官方貧窮線未將糧券及低收入稅務寬減計算在內,顯示實際貧窮率應更高,更有預測指,如果經濟持續衰退,貧窮率至2014年恐增至16%。
經濟不景氣,令法律系畢業生Carla 09年被裁,她最初轉做侍應,以及在油站工作,之後更攻讀碩士課程,但始終不夠還債及交學費,只好轉做脫衣舞孃,「我小時候從來沒有想過會跳脫衣舞……但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你要不脫衣,要不捱餓。」她又稱,脫衣舞同事中不乏護士及醫科生,均是因經濟太差而轉行,她現在希望再多跳6個月便還清債務。

資料來源:2011年09月15日am730

利世民:大蕭條第二波

金融危機,就是錢從金融體系急速流走,運轉放緩,信貸緊縮。 08年金融海嘯,最動盪那幾天聽到最多的流言,就是那些大戶,從銀行提走一叠叠的美鈔,放到銀行的保險箱。從此可知,金融危機是透過恐慌和不信任蔓延開去。
衰退的本質和金融危機不一樣。衰退是整體需求不足,就業和生產萎縮。不科學地講,前者是突發性的震盪,後者則是長期的問題。金融危機不會引發衰退,不過在一次漫長的衰退中,可以有多過一次的危機。

法國銀行相繼降評級
今次全球衰退,一直由 07年開始,已有 4年。嚴格來說,只有 08年一次,才算是主要的金融危機。如果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是這次蕭條的第二波,或者我們仍未見到最驚天動地的場面。
話說 1929年開始的大蕭條,其間也是經驗過多次的震盪:由 1929年 10月的股災開始,差不多過了一年後才爆發第一次銀行危機。當時聯儲局已經在一年間,將貼現窗利率由 6厘削至 2.5厘。半年不到,又一次出現銀行被擠提。一直到 1931年,英鎊被迫放棄金本位,一年內有 25個國家也放棄金本位。貼現窗利率一度回升,連同債息也升,可是經濟繼續收縮,到了 1931年第四季,聯儲局透過公開市場運作買入國債,也就是今天所講的 QE。
結果,銀行體系繼續爆發危機,而且仍然一次比一次嚴重。一直到 1933年,儲蓄最終流入黃金,經濟也步入最嚴重的衰退。
昨日幾家法國銀行被降評級,歐洲各國的債息也在上升,加上歐元前景不明朗,現在的情況,竟然有點像 1931年。歷史,會重演嗎?
資料來源:2011年09月15日蘋果日報

Tuesday, September 13, 2011

林本利:滙控裁員 應從高層做起

滙控為了改善業績,今年八月初宣佈未來全球裁減三萬名員工,佔總人手的 10%。當時滙控剛剛宣佈今年上半年業績,香港和亞太區錄得可觀增長超過三成。
以滙豐香港的盈利表現和成本效益,斷斷不會叫人想到集團高層在裁員方面,竟然手起刀落,未來三年大幅度裁減 3,000人,佔香港人手的 14%。裁員更集中在後勤中層管理人員,人手可能被削減三分一。
滙控因受歐債和美債問題拖累,即使今年上半年業績有所改善,股價依然大幅滑落。業績公佈前,滙控股價接近 80元;業績公佈後,股價回落兩成多,跌至 60多元,回到 14年前(即 1997年)的水平。
滙控近年業績欠佳,明顯是因為管理層決策失誤,盲目追求增長,在 2002年動用 1,100億元收購美國消費融資公司(後來改名滙豐融資),之後大做次按生意圖利,一眾高層藉此分得巨額酬金。到 2006年美國樓市開始下滑,觸發次按危機,之後更引致金融海嘯,累及全球。
由 2003年至 2010年,滙控要為北美業務撥備 5,000多億元。今次滙豐香港裁減 3,000人,據估計每年只能節省 10多億元,需要 300多年才能彌補北美業務的虧損。倘若滙控要裁員,亦應從高層做起,先將那些決策失誤的高層裁掉。
最諷刺的是滙豐香港一面宣佈大幅裁員,一面邀請政府官員(包括負責勞工問題的張建宗)出席與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的活動。滙控在香港攞盡着數,卻如此對待香港員工,難怪受到來自四方八面的指摘。

資料來源:2011年09月14日蘋果日報

Thursday, September 8, 2011

Wednesday, September 7, 2011

潘紹聰:大嶼山鬼巴士

筆者在上周節目裡,請來了一位久居大嶼山大澳的居民Cody,大談其多年來所遇過的靈異事件,其中的一件聽起來也非常驚嚇毛管直戙。大約在三十多年前,有晚他跟媽媽及妹妹,從東涌乘搭一架巴士返家,在巴士駛進了羌山道一帶時,恐怖事情便發生了。
「在走到一個避車處時,巴士司機突然停了車,更將車頭燈、車廂內的燈光,甚至引擎也全部關掉了,我們在車上的人覺得很奇怪及不尋常,司機沒有理會車上的人發出不耐煩的聲音,只一味在等著甚麼發生似的」。不久,Cody與其他乘客同往車外望,便看到有另一輛巴士迎頭而下,由於當時的羌山道仍只是單線雙程行車,巴士讓路是一件必然的事,本應沒甚麼怪異。「但當那輛開始接近我們時,我卻看到那巴士沒開車頭燈,更恐怖的是它根本沒有司機駕駛的,而車廂內只見有一堆堆的黑影在坐著,而當它駛過我們時是沒有甚麼引擎發出的聲音,我跟媽媽互望後也被嚇得目瞪口呆,而司機更不時回頭看,他似想確定那部巴士真的駛走了才敢開車」。
另外,Cody亦提供了另一次疑似個案。「後來我在一個電台的靈異節目裡,有聽眾致電分享,那個女事主要深夜乘的士入大嶼山,途中又在羌山道時,有輛沒有開車頭燈的巴士正要下山,的士準備讓路時,車頭的燈光射向著巴士的車身,竟然是可射透了它,的士司機和那乘客不敢相信自己所眼見的東西,司機差點被嚇得腳軟而無法繼續前行。」
兩件事無巧不成話,也是有人眼巴巴的在那條羌山道遇上了一輛鬼巴士。翻閱資料我們知道,在1973年的7月份,該地便發生過一宗特大巴士車禍,巴士衝落山坡,釀成了17死23人受傷的慘劇。事後改道成雙線行車,以及建立了一個「喃嘸阿彌陀佛」的石柱作超度悼念。

資料來源:2011年09月08日am730

吃得多 肚腩脂肪仍少 美研究:交遊廣濶者較瘦

美國研究人員說,朋友多、社交生活多姿多采的人比較瘦。
俄亥俄大學研究人員Dr Matthew During拿白老鼠做實驗。經過4個星期,在周圍老鼠多,經常要跟鼠輩交頭接耳的環境下生活的老鼠,即使吃得多,肚腩脂肪還是比「不跟鼠輩來往的老鼠」少一半。
進一步研究他們發現,忙社交應酬的老鼠褐色脂肪(brown fat)多,白色脂肪少。Dr During說,褐色脂肪有助燃燒卡路里及保持苗條,而白色脂肪是囤積在腹部令人肥胖的脂肪。他又說,要把白脂肪轉換成褐色脂肪,通常要在寒冷的環境裡生活好幾個月。Dr During說,到目前為止他還不清楚交朋友為甚麼能燃燒脂肪。

資料來源:2011年09月08日am730

無名指長短 洩露性慾強弱

女人想找尋另一半,或許要將男人無名指的長短列入考慮,因為這與男性的性慾有關。
美國科學家發現,無名指的長度確實是由子宮內男女性荷爾蒙含量決定。嬰兒接觸到愈多男性荷爾蒙睪丸素,無名指就可能愈長。
這項研究首度說明,男性的無名指為何通常比食指長。女性則是相反。無名指長短以往被認為與精子數量、侵略行為、性傾向及運動細胞有關。而高睪丸素則與性慾較強相關。
佛羅里達大學生物學家Martin Cohn與Dr Zhengui Zheng表示,無名指布滿性荷爾蒙受體。 研究人員以懷孕老鼠作實驗,並且控制影響老鼠雌激素與睪丸素含量的基因,結果顯示,睪丸素增加會影響幼鼠後爪第4趾的長度,老鼠的趾頭長度比例類似人類手指。

資料來源:2011年09月08日am730

告訴你甚麼叫“玩完”



資料來源:2011年09月08日香港在消失ing

Tuesday, September 6, 2011

以傘「篤」馬騮 跌出馬路 傷猴彈起 九旬翁嚇到撞車命危

【明報專訊】深水埗大埔道昨早發生罕見車禍,一名九旬老翁晨運時,見到一隻渾身披血的受傷猴子臥在路邊,奄奄一息,好奇下用雨傘「篤」猴子以查看其死活,豈料猴子突然郁動欲跳起,老翁被嚇至連退數步,失平衡跌出馬路,頭部遭一輛駛經客貨車猛撼,重傷昏迷,經搶救後性命垂危。漁護署呼籲市民,應與野生猴子保持距離(見另稿)。

被嚇捱車撞老翁林×成(95歲),頭部受傷大量流血,當時陷入昏迷,救護員到場即替他止血包紮,老翁送院搶救後情况危殆,留醫深切治療部。據悉,林翁平日習慣去琵琶山的大埔道一帶晨運,亦帶同一柄雨傘隨身。警方事後聯絡其家人。

晨運路經 頭部重創
肇事客貨車司機余×龍(46歲),警方證實他無飲酒,當時其車上尚有一名男跟車。余與跟車皆表示,遠遠看見老翁彎身看猴子,並用雨傘去「篤」牠,但不知何故猴子突然翻身,嚇得老翁後退倒地跌出馬路,客貨車閃避不及將他撞傷。警方事後在路邊發現一隻長約1呎餘、渾身披血的猴子,正對意外展開調查。

猴子疑遭車撞死
事發現場為大埔道近琵琶山對開,平日該處都有大批猴子出沒,漁護署亦收過有猴子在附近橫過馬路時遭車撞死事件。昨晨8時15分,該隻猴子疑遭車撞傷,伏在行人路上奄奄一息。林翁剛巧晨運路經,見狀好奇上前查看,並用雨傘「篤」牠。未料猴子突然翻身,林翁被嚇得向後連退數步,失衡跌出路面,整個人向後仰。

此時,余駕駛客貨車已駛近,冷不防老翁跌出路面,扭軚閃避不及撞及老翁頭部。救護員接報趕至,即替傷者止血包紮後送院。受意外影響,現場交通一度擠塞。猴子屍體稍後由食環署人員到場檢走。

資料來源:2011年09月07日明報

闊 1.6米 重 140公斤 豪華臀全球最大

潮流興瘦身,不要「靚籮」變「巨籮」,足以擺幾圍酒。偏偏美國德州 35歲女子華盛頓( Dionne Washington)獨愛「豪華臀」,視自己闊 1.6米( 5呎 3吋)、重 140公斤( 308磅)的大屁股為重要資產,更希望可以巨大些。如此「巨籮」,真要把「籮霸」珍妮花洛庇絲比下去。
「我坐在財富上呢。我的臀部應該是全球最闊的,每年為我賺逾 90,000英鎊( 113萬港元)。」華盛頓說。她身高 1.62米、重 222公斤,身體質量指數 85,比女性平均數多四倍。她超肥,高膽固醇,患糖尿病和心臟病風險極高,但她不在乎:「我愛我的身體,不會作任何改變。」
她聲稱,每日吃的東西都肥到臀部去,為了保持「豪華臀」,她每日攝取熱量達 9,000千卡路里,足足是營養專家建議女性每日平均攝取量的三倍多。「越吃得多,這美麗的東西就越大。」她說得自豪。
肥來自有因。華盛頓小時候其實很瘦削,青春期開始脹爆,牛仔褲尺碼由 12逐步增至 22,疑是家族遺傳。暴肥本令她自我形象低落,但 2008年得第二任男友鼓勵,登上專為肥妹設立的網上論壇,她開始認為肥胖不是末日,生命從此改寫──她開始以會員制形式在網上發售自己的身材和臀部照片影片,每月最高收費 20英鎊( 251港元),至今有超過 15,000名「粉絲」。
英國《每日鏡報》

資料來源:2011年09月07日蘋果日報

Monday, September 5, 2011

施永青:香港樓價為何沒法回落

自去年下半年開始,政府已經推出過不少措施,試圖把相對高企的本港樓價壓下來。先是調校地產商的銷售手法,防止發展商造市;繼而徵收額外印花稅,令炒家失去入市的興趣;再進一步打破勾地表的限制,主動增加土地供應;跟著又要求銀行收緊按揭,令買家不容易入市,以降低市場上的需求;最近更放消息,暗示政府會重建居屋,降低私人市場的需求。措施可謂層出不窮,可是成效卻並不明顯。
上月標準普爾降低美國的主權評級之後,全球金融市場卻受到一定的衝擊,股價下跌將近兩成。很多香港人都以為樓價亦會借勢一起調整。誰知道樓市只是在交投量方面,有所回落,價格未見太大的變化。
讀者如果只是看報紙,無疑會看到很多劈價蝕讓的報道,但若果出來市場上巡視一下,就知道真正減價的盤不多。所謂大幅劈價,低價成交,只是傳媒作選擇性報道的結果吧了。如果看統計數字,中原城市領先指數,只不過從高位下調了1.3%吧了,下跌的阻力非常大。傳媒上的報道,反映的只是編採人員的主觀意願吧了。
據前綫的地產代理反映,現時樓市交投減少的主要原因,是買賣雙方對後市的看法相當的分歧。買家期望樓價能有較大幅度的調整,希望賣方減價10%以上,他們才會考慮;但賣方卻認為,要減這麼多就賣不過,寧願繼續持有;雙方因而僵持不下。
賣方惜售的原因,是要樓好過要錢,把樓賣掉,換來的只是注定要與美元一起貶值的港元,而且存港元入銀行的利息十分低,遠不及收租的回報高。如果賣方是打算換樓的,他在賣樓之前,一定會先看看收回的錢是否真的可供他換樓。如果別的業主都不肯減價,他先減就會吃虧。
因此,除了那些等錢用的業主外,市場上真正肯劈價的人實在不多。要賣方的取態出現重大的轉變,先要客觀的經濟環境出現改變。
這些環境包括:(i)利息的趨勢開始上升,令持有物業的成本上升,租金回報的吸引力下降,這樣才能吸引業主棄樓要錢。(ii)經濟增長明顯加快,實體經濟值得投資,並有可觀的回報;屆時,資金就會從樓市回流實體經濟。(iii)出現通貨收縮,市場上資金短缺,急錢用的人很多,大家都非減價賣樓不可。
然而,以上的情況都不似會很快出現。(i)伯南克已清楚表明,兩年內都不會加息,香港很難不跟著美國走。(ii)歐美經濟停滯不前,實體經濟產能過剩,資金根本沒有出路,否則怎會流去沒有息收,還要交倉租的金市。(iii)本來金融海嘯源自借貸過度,在去槓桿化的過程中會出現通縮。但全球政府都決心不讓通縮出現,所以大搞QE,即猛印鈔票。我相信世界最終會出現通縮,但在通縮出現之前,會先出現一次惡性通脹。現在應是先防通脹,而不是提前去防通縮。在這種大環境下,要業主割價拋售,似乎並不實際。

資料來源:2011年09月06日am730

胡孟青:流動過剩下的美元荒

近期市況疲弱,場內更多人會選擇離場觀望,再留意分析員的盈利預測及對經濟展望的調整,其實又往往處於落後狀況,即是 Behind the Curve。逾九成恒指成份股公佈中期業績,有留意的話,無論業績好壞,最終被下調盈利預測的公司均佔多數。這似乎僅是盈利預測下調周期的開始,要有三數次下調預測,才可以結論下調周期已經完結。
美國 10年期國債息率再次跌穿 2厘,引用當年日本經驗,當債息長期處於 2厘樓下,已經認定經濟步入衰退。而且, 2年與 30年期國債兩者之息差,已收窄至今年以來最低的 310點子,債息曲線平坦,又是另一個衰退指標。銀行傳統拆入短錢貸出長錢賺取息差的武功,更幾近被廢掉。

美元借貸成本大升
雖然歐洲銀行已可以通過外滙互換機制獲得資金,付出額外代價卻是必須的。衡量歐元與美元互換成本之交叉貨幣基準互換合約( Cross currency basis swap),現時是負 81點子,而危機前正常水平是零,雷曼兄弟破產後曾低見過負 215點子,市場普遍認為當指標跌破負 125點子關口,才反映市場進入恐慌。
全球稍為令人安心的唯一因素,只剩下仍然過剩的流動性,但已經被市場再度缺乏互信的現實所抵銷。美元仍然是最後結算貨幣,但金融機構無意拆出資金,美國資金明顯出現緊急回籠迹象,美元借貸成本因美元荒而大幅上升。美元仍然主導參考 Basis swap走勢,即是用本國貨幣借美元的成本,已經出現環球性上升。
因此,真實的資金市場並非如我們想像中的有錢。當股票市場已非由估值主導而是由資金流主宰,市場仍然充斥太多執「平」貨言論;但如果閣下相信實質經濟已轉壞,而前景亦有欠明朗,就請戒掉一時的衝動。

資料來源:2011年09月06日蘋果日報

沈旭暉﹕八月飛霜 如何再造和平理性的土壤﹖

【明報專訊】唐英年司長說,「我們普遍接受的是和平理性的一套」,抽空而言,筆者十分認同。但這和平理性的傳統是如何產生的,如何才能捍衛﹖筆者不熟悉香港政治,在此先引述科大學者蘇耀昌對香港抗爭運動的分析﹕概括而言,我們經歷了三個模式,從20世紀20年代的罷工模式,到50、60年代的城市暴動模式,再過渡到80年代後的民主示威模式。前兩個模式均見流血,比今天任何抗爭激進得多。

和平理性是如何醞釀的

換言之,今天我們很珍惜的和平理性,並非香港與生俱來的,而是60年代後的特定環境醞釀的,筆者嘗試將之歸納為六點﹕

1.費邊社會主義﹕六七暴動的最大影響並非讓港英強政勵治,卻是加速它柔化管治,工黨的麥理浩推行福利社會,歷史教授陳明銶稱之為「港版費邊福利主義」﹔港人貧富差距拉窄,開始信奉漸進改革。

2.本土鳥籠民主﹕港英的代議政制雖不完全,但通過香港節等本土運動,以及宣傳對共產政權的恐懼,把激烈行動與當時象徵落後的共產黨掛鈎,港英不再成為社會不滿的對立面,反成了區內相對民主先進的政權。

3.行政吸納政治﹕港英把剛冒起的精英階層大舉吸納進建制,除了讓他們有參與權力的感覺,也製造了社會向上流動機制,通過塑造樣板「香港故事」,鞏固百姓對秩序的認同。

4.民間專業主義﹕港英賦予重視專業人士非政治化的身分,換取他們對制度背書,防範社會失序。港英並非不打壓異己,卻對異見專業人士籠絡,例如某紅色世家被安置於法律界顯赫位置,以示專業凌駕政治。

5.政府專業主義﹕公務員也被確立政治中立的身分,被相信凡事依循程序﹔警隊在六七後沒有擴權,反被大幅制衡,不再貪污,市民相信執法者是公事公辦的公僕,傾向服從權威。

6.教育上流假定﹕當時港人深信社會地位和教育掛鈎,港大畢業精英控制香港的現狀被合理化,這批畢業生成了既得利益者,至今在強化這神話。至於你信不信,反正上一代信了。

結果,香港催生了黃金一代,和平理性被建構為常態,從前的衝突便重構為古代歷史。根據童話故事,是咁的,香港人世世代代和白馬王子、白雪公主、白花油王子一起,快快樂樂地生活下去。

支柱是這樣傾倒的

可惜,現實是殘酷的。數年間,一道黑影掠過,六大和平理性支柱及其代表的核心價值,「卡住了」。與國際經驗相比,香港社會失去了這些支柱後的反應其實難算激進,而上述支柱是這樣傾倒的﹕

1.今天香港福利或比昔日好,貧富懸殊的堅尼系數卻超越0.5的國際警戒線(2006年達0.533),遠超1981年的0.451,與60年代大動盪前夕的0.49相若,排於發達經濟體的懸殊榜首。根據國際經驗,過了0.5而缺乏激進示威的多屬威權地區,而此等地區一變革即摧枯拉朽。國際學者對此多番警告,曾蔭權卻認為是堅尼系數計算方法有誤,「在加入醫療、房屋等福利政策後,香港的堅尼系數就會降至0.427」。正如唐英年說,「剛愎自用加上勇往直前,最後很容易車毀人亡」。

2.今天香港的民主成分或比港英時多,但在全球化時代,香港已由鄰近相對民主的政體,淪為落在台灣、越南、柬埔寨、菲律賓、新加坡之後﹔激進不再代表落後的赤化,卻重拾進步光環。正如唐英年說,「香港要走民主化的道路,就是不能關起門來當皇帝,自己說了算」。而且昔日政府解釋缺乏民主的論述,頂多是「時機未到」,今天愛國朋友卻說「西方民主已死」,令港人由和平理性地等待「早晚會有」,變成相信「不爭就沒有」。

3.在以往的行政吸納,精英被一網打盡,多少有體制內改革的空間。但在結社容易、壟斷愈難的當代社會,團體或個體的代表性大不如前,吸納失去原有功能,體內改革難行,政府卻把位置改當政治酬庸,連傳聖火也按親疏有別名額分派。社會開始深信要推動變革,唯有由外而內,正如不少公務員私下坦承,沒有被視為激進的保育運動,政府絕不會推進步發展觀。

4.政府近年不斷挑戰代表和平理性的專業底線,例如替補機制方案對mandate概念的扭曲是學界絕不同意的,對於「三權配合」,法律界絕不認同,高鐵細節被不少工程師視為誤導,以獨立成科方式推國民教育不被教師主流接受,以「官媒」代替採訪是記者眼中的天方夜譚。這些做法在專業界別內,已引起不尊重知識的強烈震動,這完全是基於專業判斷,而昔日港英就是政見不同,也不會對專業人士的和平理性身分質疑。但近年凡有不同聲音,都被貶作假專家、偽學者,為求短期政治效益,親政府輿論連專家學者的和平理性光環也要剝奪,以不堪一擊的邏輯鼓動民粹,來掩蓋理性聲音。正如唐英年說,「凡事都套用這個方程式,只會走向另一個極端,成為懶於理性思考的藉口」,結果愈來愈多和平理性的專業人士離棄政府、同情抗爭,政府喪失了「講道理」的公信力,百姓更難相信和平理性溝通奏效。

5.社會抗拒激進,部分是基於對公務員、警員的尊重,這份尊重是基於其政治中立,若假設不存在,後果不堪設想。例如替補機制的強推完全不符公務員的程序主義,諮詢文件用詞帶價值判斷,已非政務官的規範。在港大風波,政府需回應的原來只屬技術性問題﹕為什麼要用這警力保護副總理,而年前保護胡錦濤、月前保護希拉里的警力明顯不及﹔假如是防範疑似疆獨恐襲,則何以在2008奧運時恐襲警告確鑿,安保卻又不及。警務處長支吾以對,卻長篇大論發表黑影論、粗口說,並非專業所為,反見此地無銀,正如學生對監考員「hi auntie」,不會被寫在監考報告內。這類事例看似瑣碎,但正如唐英年說,「當底線不斷被衝擊、不斷倒退,我們就有可能走上一條不歸路」。警務處長日前終承認前線警員「做多咗」,反映警隊已催生獨立意志和意識形態,公務員、警員容易偏離專業精神,甚或法律賦予的權力,這樣下去難言政治中立,被執法者亦難信服。

6.90年代馬卓安在英國推行教育普及化後,英國不能消化數目大增的大學生,是為倫敦騷亂的遠因,這改革也被帶來香港。現在香港十多所大專院校畢業生數量如昔日高中生,卻依然被賦予昔日大學畢業生的期望﹔政府不正視期望落差,反而進一步推動副學士、私立大學,不但如唐英年說「將複雜問題簡單化」,更不啻飲鴆止渴。筆者剛從爆發茉莉花革命的突尼西亞回來,那是非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但從2005年開始,全國大學生失業率竟高於整體失業率,個別學科(像社會科學)的研究生失業率更高於40%,高學歷青年的絕望才是變天關鍵。香港青年已不相信教育與社會流動有關,受高等教育的理想青年毫無發揮空間,他們在最和平理性的環境長大,被告知唯有讀書高,苦讀30年才發現社會容不下他們,那份信仰破滅產生的逆反,非上一代人能理解。

說好的土壤呢﹖

「和平理性是香港的傳統」,很好,但回到核心問題,正如唐英年說,「必須有社會的土壤,種子才能夠茁壯成長」,那說好的土壤呢?內地同胞教導我們「從現象看本質」,這本質反映什麼,劉兆佳教授的Freudian slip說得最專業﹕「香港很容易因為個別事件,就形成群眾性的不滿,也許已到了一個臨界點。」當理性年代的支柱及其代表的核心價值,逐漸淪為禮崩樂壞的total rubbish,抗爭若不重現70年代前的模式、或衍生出21世紀的新模式,反屬古今中外的特例,這恐怕不以我們主觀意志為轉移。和平理性必須結構性支撐,這些支柱代表香港的核心主價值,和平理性是主價值催生的副產品,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失去支柱的和平理性,只是維穩重於一切的威權主義﹔但就是威權政體,也不能保證和平理性。港英最威權之際,正是罷工、暴動之春﹔香港的和平理性傳統,卻建立在港英最懷柔之時。若只強調強硬執法,讓理性支柱斷裂,社會只會愈來愈撕裂,激烈場面只會愈來愈多。社會賢達講求和平理性誠屬高風亮節,但只捍衛形式,未免本末倒置。讓和平理性重臨香港,必須重建上述支柱,否則這地方就算貌似和平理性,和平理性的人驀然回首,卻會發現八月飛霜,世界怪得誇張,欲求未滿,剩下砒霜,那已不再是我們的香港。

資料來源:2010年09月05日明報

Saturday, September 3, 2011

姦粉紅浮床 男子被捕

情人眼裏出西施,一隻粉紅色充氣浮床,在癡漢眼中竟是艷女!上周日清晨時分,美國俄亥俄州有人目擊 32歲男子托伯塔(圖)在一條小巷內,對一隻粉紅色浮床「有所動作」,報警將他拘捕。
受害「浮床」屬托伯塔鄰居所有,放在後園泳池,相信托伯塔對浮床起心後,偷浮床到後巷施暴。托伯塔是慣犯,曾五次當眾做出猥褻行為被捕,其中一次在 2002年,他偷了充氣南瓜,用來發洩。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

資料來源:2011年09月04日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