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anuary 28, 2012

蔡登山:由縣太爺到戲子的汪笑儂

京劇演員汪笑儂,雖不被正史所重視,但在晚清野史筆記中,卻記載甚多,可見他被當時人所重視之一斑,連梁啟超的《飲冰室詩話》都說道:「上海伶隱汪笑儂,以戲劇改良自任。吾未識其人,大約一種之實行家也。」汪笑儂以演《哭祖廟》、《馬前潑水》、《黨人碑》、《罵閻羅》等戲著名,在中國梨園中,演員的文化水平一般都不高,能寫劇本和詩文的演員可說鳳毛麟角,而汪笑儂卻是寫、編、導、演,樣樣精通,稱得上是罕見的奇才。
汪笑儂本是滿族旗人,名德克津,生於清咸豐八年( 1858年)。同治十三年( 1874年),中秀才。光緒五年( 1879年),考中舉人,被分發河南,任太康縣知事。因秉性剛正,拒絕賄賂,被以「耽於聲色,怠於牧民」的罪名,革了他的官職。但另有一說,說他赴知縣任,行前買一妾帶往任所,這在當時並不犯法,但他這次卻犯了滔天大罪。原來這個女子是宗室之女,他一時沒有弄清來頭,貿貿然就買了帶去,給御史奏他一本,說他私買宗室女為侍妾,罪應大辟。他有一忠心的家奴,見主人得禍,表示願意替主人一死,承認是他買來獻給主人的,如此一來,縣太爺就可以減輕罪名,最多不過充軍而已。後來縣太爺得失察之罪,免其死刑,但革職永不敘用,而置家奴於法。為感念家奴,等到後來他演戲成名,終身不演《穆成替死》之劇,這是後話。

革去官職的縣太爺,遂在北京的翠峰庵「賞心樂事房」學老生,自是絕意仕途,隱身於伶。他曾走訪京劇老生「汪大頭」汪桂芬,想要拜師。汪桂芬認為他的嗓音不佳,有點瞧不起地說:「儂談何容易!」他從此發奮用功,勤學苦練,到正式公演時,就以「汪笑儂」為藝名(意為汪桂芬曾笑我不夠演戲的材料)以自勵。汪笑儂善於吸收程(長庚)、譚(鑫培)、汪(桂芬)、孫(菊仙)等各名家的長處,同時借鑑徽腔、漢調的演唱技巧,結合自己的嗓音條件,形成了一種高亢深沉、蒼勁樸實的演唱風格。當時人稱讚他的唱工:「檀板一聲,淒涼幽鬱;茫茫大千,幾無托足之地。出愁暗恨,觸緒紛來;低徊咽鳴,慷慨淋漓,將有心人一種深情和盤托出,借他人酒杯澆自己之塊壘。笑儂殆以歌場為痛哭之地者也。」京劇大師譚鑫培對汪笑儂也有極高的評價,他曾對汪說:「菊仙氣質甚粗,余亦日趨老境,來日之盟主實讓於使君。君之學問為吾輩所不及;咬字之切,吐音之真,亦為吾所不及。」
說到汪笑儂的學問,可說是學識淵博,文史功底扎實,他又喜歡琴棋書畫,寫過不少小說、詩詞,他懂得星相醫卜,給朋友談過佛學與金石學,還涉獵過「西學」的心理學、法學、西洋史、商業史等等。他曾寫〈擬英國詩人吟邊燕語〉二十首,每首寓莎士比亞戲劇一齣,這在當時的士大夫中,幾人能夠?由於他鑽研西學,而接受了西方民主、自由的理念,他的思想在同時代知識分子中是處於領先地位的。
民國元、二年之間,詩人樊樊山在上海租界中充遺老,閒來無事,找朋友打詩鐘、上戲園看戲來消遣。某日,樊樊山召集一班名士雅集,汪笑儂也在被邀之列,樊樊山問他會不會打詩鐘?汪說很少作此遊戲,不過可以試試,請出個題目。樊樊山就說「八股文」、「東三省」分詠格。汪笑儂略一沉思,即說:
能使英雄皆入彀;
可憐帝子已無家。

樊樊山見了為之擊賞,座中有幾個遺老感懷身世,幾乎要嚎啕大哭起來。
汪笑儂被稱為「愛國伶人」,他常感於民眾的愚昧,而「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他有詩云:「四百兆心容易死,五千餘歲體難支」、「人盡陳摶睡不醒,世多崔灝詩休題」。因思利用戲劇來呼喚民眾,激勵民心。袁世凱密謀稱帝之時,汪笑儂以詩諷之,中有句云:「利用共和竊專制,奸雄依樣畫葫蘆!」憤而辭去天津伶職,隻身南下,再在上海登台,並編演歷史劇《博浪椎》,借張良之口唱出:「堂堂奇男子,最好沙場死;死只一回勿浪死,不雪國仇誓不止!」繼以大段快板唱道:「只恨我窮書生身微力小,空懷着報仇志晝夜心焦,望國民起義師速行天討,如今還不見草澤英豪!休讓那虎狼秦皇行凶暴,只苦了眾百姓受盡煎熬;我要把好神州重新創造,把專制君萬剮千刀!」
民國六年陰曆四月七日,汪笑儂在上海演《哭祖廟》時,因為鋒芒畢露,引起地方惡勢力的嫉恨,竟遭到流氓向劇場投擲煙霧彈的的示威。但鄭孝胥的日記卻有另一種說法云:「……往丹桂第一舞台聽戲。汪笑儂演《哭祖廟》,為北地王殉國之狀,觀者皆感動。俄有巨響震於樓左,濃煙瀰漫,乃炸彈也。戲止,眾皆奔散,此革命黨仇視忠義之說,故作此惡劇耳。」。不管如何,汪笑儂慷慨悲歌的動人演出,是有目共睹的。
民國七年的陰曆九月二十三日,汪笑儂在上海病逝,身後蕭條,由朋輩醵資,葬之真茹梨園公墓。「袁二公子」寒雲輓以聯云:
國破家亡,幾見人來《哭祖廟》;
時移世變,請看我去《罵閻羅》。
汪笑儂曾以戲劇改革家的姿態,活躍於紅氍毹上。學者陳芳就指出汪笑儂廢除「定場詩」、「自報家門」、「打背供」等,且運用大段唱詞、長篇演講、堆疊垛句等手法,大幅翻新劇本。又以個人的學識涵養,兼顧劇本的通俗性、劇情的合理化,以典雅駢文與俚俗方言併陳,使劇情脈絡更為流暢。京劇大師麒麟童周信芳說汪笑儂:「借歌曲以濟世,希望以古喻今,達到移風易俗之目的,但孤軍奮鬥,終難有所作為。因此,半世陷於苦惱,乃借煙(阿芙蓉)酒澆愁,齎志以歿。」誠哉斯言!

資料來源:2012年01月29日蘋果日報

Friday, January 27, 2012

英拆旅館 職員鬼魂來嚇

英國坎布里亞郡一間建於維多利亞時代的旅館,日前拆卸改建,工人給旅館拍照留念,赫然發現照片上出現疑似旅館前職員的鬼魂,站在她以前的工作間窗邊(圖)!
87歲的格里姆肖逝世近一年,生前負責房間預訂事宜,往往在櫃位窗口一站就是數小時。她的 59歲兒子大衞看過相片,肯定那是亡母的鬼魂,相信她是不想旅館拆卸才回來。英國《每日電訊報》

資料來源:2012年01月28日蘋果日報

Sunday, January 22, 2012

女士「發情」走路扭腰擺臀

女性走路輕慢、扭腰擺臀,不只是一幅好看的圖畫,更顯示她正在「發情」。研究員拍攝了 103名年輕女性走路片段,發現處於排卵期的女性,步姿在異性眼中也更迷人。
法國南布列塔尼大學的行為科學家,請 103名 18至 22歲單身女性幫忙做「語言實驗」,卻派俊男與她們單對單共處,然後從後偷拍她們的步姿。研究員向她們索取唾液樣本檢測生理周期後,才告訴她們原意。結果顯示,正處受孕期的女性的性感身影,平均獲男性打分 2.96分,遠高於非排卵中女性的 2.31分。
英國《每日郵報》

資料來源:2012年01月23日蘋果日報

Thursday, January 19, 2012

賣剩39件必需品 光棍暢遊32國

愛護地球必然信奉簡約主義,將物質所需減至最低。可知一個人生活必需品的最低限量是多少件?美國一名賣清家當的「灑脫光棍」,經浪跡世界一整年的實驗證明,39件就夠了。
科羅拉多州環保分子Andrew Hyde,厭倦了都市的繁囂緊張,於2010年5月賣掉所有財物,僅留下數十件必需品,塞進背囊便展開環球遊歷;其間,身外物略有增減,最重要的溝通及工作器具則緊貼傍身:iPhone 4及MacBook Air。其他物品多是衣食住行所需,如衣物、帳營、睡袋、電鬚刨、淨水器及煮食爐等。迄今遍遊32國,Hyde尚無意結束這簡約旅程,一年來最大體會是:「我們自小以買車買屋為人生目標,現在才頓悟,更大的成就是拒絕物質。」

資料來源:2012年01月20日am730

美集體殮葬如第三世界

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美國芝加哥近郊Homewood Memorial Gardens墓園,前天舉行「葬禮」——但同一時間有30具遺體,被放在簡陋棺木內草草下葬,為節省位置,棺木更需疊起放置。報道稱,落葬者均為付不起殮葬費用的人士,並指在全球經濟不景下,這種葬禮在美國正愈趨普及,其他城市亦有類似墓園,該報指美國彷彿成為了第三世界國家。經濟陰霾亦繼續籠罩歐洲,早前被標準普爾調低主權評級的法國,總統薩爾科齊(圖)周三宣布一項逾4.3億歐元的刺激就業方案,但有工會領袖認為方案難解失業問題,指薩氏只欲爭取競選籌碼。

資料來源:2012年01月20日am730

Wednesday, January 18, 2012

恐頭獸化石 出土靠 google map

Google地圖服務讓全球無遠弗屆,最近更幫一班考古學家找到較恐龍更遠古的恐頭獸( Dinocephalia)化石(圖)。
考古學家透過 Google地圖,發現巴西南部的潘帕斯草原一處泥土,覆蓋了遠古物種的化石,前往探究,發現了有 2.65億年歷史的恐頭獸化石。恐頭獸學名叫「潘帕斯草原殺手」,比恐龍早 4,000萬年出現,屬冷血爬蟲類,體型與大狗相若,以強而有力的顎骨獵食,連巨頰龍都是其獵物,但在恐龍出現前絕種。
英國《每日郵報》

資料來源:2012年01月19日蘋果日報

分演 3少年 氹 2少女親吻愛撫 女扮男生騙色

英國少女芭克( Gemma Barker)眼大圓臉,笑容羞澀,沒人想到她原來是個情場騙子和色魔─她女扮男生,反串成三名打扮各異的 16歲少年,向兩名熟稔少女騙色,有過親吻、擁抱、愛撫等親密行為。

芭克有點奇,他迷戀男星,但又對兩名認識的 15歲和 16歲少女有「性趣」。 2009年, 19歲的她打聽兩少女想有的理想男友後,開始反串成多重身份少年,陰謀騙色。
她先扮成「阿倫」( Aaron),在網上接近 16歲少女 A,與她成為情侶後,又扮成阿倫朋友「康納」( Connor),經 A介紹結識 15歲少女 B。「阿倫」跟少女 A、「康納」跟少女 B,都有過親吻、擁抱和愛撫等親密行為。

沒人看穿「他」是她
儘管女扮男生,但她卻沒有被識穿。她反串得唯妙唯肖,除了是戴帽、穿寬鬆衣服以掩飾女兒身外,連走路、說話也很「男仔頭」,扮的角色都有各自穿衣風格,還各有 facebook頁面和手機。
功夫做到足,少女 A和 B從沒懷疑「阿倫」和「康納」是同一個人,更遑論想過兩男由女性朋友芭克所扮。即使 A少女的父母見過芭克和「阿倫」,也從沒看穿「他」是「她」。直至前年春天,少女 B和「康納」親熱後,趁「他」打盹脫下「他」的帽子,仔細察看後才起疑,但不是疑心「他」是個女生,而是看出「他」和「阿倫」原來是同一人。
芭克大話說到底,稱遭朋友「盧克」( Luke)相迫下才有冒認之舉,為求迫真,她更故意令自己下顎骨裂,指是「盧克」所為,之後再以「盧克」身份現身承認其事。少女 A和 B被騙情後,於前年 6月報警,偏偏警方拘捕「阿倫」後,搜遍全身都沒發現「他」是女兒身,直至「他」還柙要脫衣,這宗離奇反串案才真相大白。
反串得出神入化,芭克在 Twitter就自我介紹是「演員」,「愛生命,愛令人笑,愛我的工作」,但法官轟她「要不是危險的壞蛋,就是危險的瘋子」。現年 20歲的她,日前承認兩項性侵和一項詐騙罪,面臨入獄兩年。
英國《太陽報》

資料來源:2012年01月19日蘋果日報

Tuesday, January 17, 2012

捐精誕 14子女 多仔爸爸是處男

他做了 14次爸爸,但他仍是處男,因為他是捐精男不用與人性交。
美國 36歲電腦工程師阿瑟諾(圖右)名揚全國,除了因為他樂於向不育夫婦免費捐精,四年間做了 14次爸爸,還因他把自瀆捐精的過程拍下放上網。誰知四處留「精」的他,更自爆是處男。
笑容陽光的阿瑟諾,照道理異性緣不差,豈料他日前接受電視清談節目訪問時自揭私隱,說自己仍是處男,又自創新詞形容自己是「 donor sexsual」:「我把 100%性能量全用製造精子,幫助不育夫婦。除此之外,我沒有性事。」他在節目上首跟後裔見面,看見 2歲女兒肥白可愛(圖左),激動地說:「她健康又有個好家庭,我很高興,希望她也有同情心的基因。」但當局指他私自捐精會散播疾病兼提高亂倫風險,飭令他停止。
英國《每日郵報》

資料來源:2012年01月18日蘋果日報

歐美遊客殘忍 獵長頸鹿合照

Cheers,一家大小與長頸鹿合照(圖),真開心。但看真些,長頸鹿原來已死去,是這家人開槍射殺的獵物,是他們的戰利品。
近年,越來越多歐美遊客到非洲旅遊都會加插一個節目──長頸鹿打獵之旅。雖然殘忍不人道,但這些遊客都甘願付出約 1萬鎊( 12萬港元),由導遊帶領下,在南非、納米比亞和津巴布韋等國,合法獵殺長頸鹿。
有長頸鹿專家稱:「部份遊客喜歡站在長頸鹿死屍前拍照。有些人還會割下牠們的頭顱製標本,或剝去長頸鹿的皮。」保護動物專家指獵殺長頸鹿很自私。全球長頸鹿數目自 1988年以已減半,由超過 14萬隻減至 8萬隻。英國《太陽報》

資料來源:2012年01月18日蘋果日報

書商推希魔自傳挑德禁忌

英國有出版社挑戰德國禁忌,宣佈本月出版希特拉自傳《我的奮鬥》( Mein Kampf圖)的節錄章節。
戰後德國,背負着納粹罪孽自咎,除了學術用途,《我的奮鬥》一直是禁書,以防宣揚納粹主義。但英國艾伯塔斯出版社( Albertas Ltd)卻挑戰德國這一大禁忌,走法律隙,將自傳節錄,製成三本約 15頁的刊物,再加入評論文章,隨德國周刊出售,每本印 10萬份,第一本下周四( 26日)出版。
這家英國出版社向來惹火,早前開始重印 1920至 1930年代的納粹黨報章,加入歷史評論,每周在德國出版,最近一期大賣 25萬份。出版社食髓知味,但德國擁有《我的奮鬥》版權的巴伐利亞州財政部,表明會採法律行動,阻止希魔自傳重現德國。
路透社/德新社

資料來源:2012年01月18日蘋果日報

王珏玢:南京图书馆“数字化”保藏利用民国文献

记者从南京图书馆获悉,该馆自2004年开始对馆藏民国文献进行“数字化”保护利用,截至目前,已完成司法院公报、南京市政公报、民国油印本和稿本等2000余种民国文献的全文扫描工作,并建成“中国近代文献图像数据库”等多个民国系列专题数据库。

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副主任于川介绍,由于造纸材料、制作工艺等原因,馆藏民国文献的酸化现象日益严重,对民国文献的“脱酸”保护迫在眉睫。也正是由于抢救民国文献的紧迫和重要,在实施“原生性”保护的同时也要抓紧对文献的数字化扫描、校对工作,以免珍贵史料的流失。

据了解,已完成全文扫描的2000余种民国文献“数字版”主要用于出版和供读者阅读。此外,南京图书馆结合馆藏民国文献资源特色建成涉及民国历史、人物、艺术、商业等领域的专题数据库,面向公众开放以供查阅。

南京图书馆是国内重要的民国文献收藏单位之一,现藏民国文献70余万册,包括民国时期的图书40万余册、近万种期刊和千余种报纸。所藏文献内容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科学和体育等各个领域,具有范围广、品种全、机构遗藏和政府出版物多等特点。

資料來源:2012年01月11日孔夫子舊書網

傅楚楚:这是一个社会主义的社区,只是看起来像个书店。

从外表来看,莎士比亚书店好像和任何一家陷入沉思般的古老书店没有区别,但这里却是巴黎英语文学最活跃的地点,甚至被誉为英语世界文学青年的庇护所和乌托邦,因为在乔治·惠特曼经营书店的一生中,收留过4000个左右需要帮助的人。

2011年12月14号,巴黎莎士比亚书店的主人乔治.惠特曼(George Whitman)在书店顶楼自己的卧室平静地离世,享年98岁。纽约的泰晤士报评价他是“一个善良的、有魅力的父亲般的形象”。惠特曼的书店,甚至被喻为英语世界文学青年的庇护所和乌托邦,因为在他经营书店的一生中,收留过4000个左右需要帮助的人。

法国的媒体并没有像英语媒体一样连篇累牍地报道,《巴黎人报》甚至只是刊登了一则简讯。

“我们法国人英语不太好,所以对这里不是很了解,但这里很有名,我只是出于好奇才来看一下。”这是我在随机采访书店里的法国人时,听到重复得最多的一句话。与英语媒体所渲染的“这是世界上最有名的英文书店”相比,法国本地人对莎士比亚书店并不怎么熟悉。

一位在政府机关工作的女士说:“我来不是为了看书,我只是家住得非常近,这里是很有历史意义的地方,我知道惠特曼先生去世了,所以来看一下这里有什么变化。”她的同伴点头说:“我喜欢阅读,但是几乎不会读英文书,我来这里,因为这里有很多书,新书旧书都有,我只是为了看一下这些书本身。你知道,要不是住在这个街区,或是喜欢英语文化,巴黎人很少知道这里的。”

的确,在书店里找到一个讲法语的人不太容易,更不用提找到一个来读书的法国人了,他们大多和其它游客一样,来转一圈,拍几张照片,像游览一个景点。一个来自外省的老先生和家人一起来巴黎旅游,他说:“我来这里是因为我有一个朋友在巴黎工作,她来过这里,说很有意思,让我一定要过来看看。”被问及对于惠特曼去世的看法,他有些惊讶:“我不知道他已经去世了。啊,我看到门上贴着葬礼的通知,原来是他的,很遗憾。我没注意到报纸上关于这件事的消息。”

那么巴黎的学人们有什么反应呢?Jean-François Louette是巴黎索邦大学的教授,他说:“我对莎士比亚书店的认知是,它不仅仅是一家书店,更是一个作者与读者交流的场所,是英法文化交流的桥梁。”另一位教授André Guyaux也表示:“我刚刚听说惠特曼去世的消息,我知道他被葬在名人汇集的拉雪兹墓地,很多人去纪念他,他值得这样的敬意。”Pierre Assouline是巴黎著名的专栏作家,曾任《阅读》杂志的总编,他评价惠特曼是“一个传奇”,他的书店是“国际性的神话”:“想象一下一家堆满了英文书的书店,新的旧的,堆得乱七八糟,五花八门,摆放也毫无逻辑,甚至都要塌下来了,但是它有一种魅力,我们绝对不会空手出来,总能找到一本喜欢的书。”

不管法国人对它有多少的认知,必须要承认的是,在巴黎,在这个高傲的、自豪于自己语言的文化之都,惠特曼的莎士比亚书店为英语文学的传播和交流建立起了一个营寨,一个媒介,为讲英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栖身之处和一种精神的慰藉。用惠特曼自己的话说:“这是一个社会主义的社区,只是看起来像个书店。”

关于这家传奇般的书店,有些事实在媒体和民间的传播中,已经有些走样和夸大,那么真实的莎士比亚书店到底是怎样的?惠特曼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两个莎士比亚书店,同一个灵魂
1951年,38岁的美国人乔治.惠特曼在巴黎左岸拉丁区开了一家英文书店,紧邻着塞纳河边,河对面就是巴黎圣母院,当时书店的名字叫“Le Mistral”,取自他爱上的第一个女子的名字。

关于在巴黎开一家英文书店的初衷,源于几年前他和美国诗人朋友Lawrence Ferlinghetti的讨论,两人都认为,一家具有自由思考精神的独立书店是非常重要的。也许在这个总是自称无产阶级人道主义者的美国人眼里,巴黎上世纪50年代的文学氛围不够的石破天惊,又或者当他踏上这个百花齐放的文学圣地,当他在索邦大学攻读法国文学的时候,他意识到英语世界的文学爱好者们需要某种底气,他们需要一个为盎格鲁-撒克逊文化撑腰的据点。

“总的来说,法国的作家都来自中产或者小资产阶级,或者是生活富裕的家庭,他们有足够的时间用来写作。但是在美国,很多的作家都是普通人,比如约翰.斯坦贝克。”惠特曼曾说过,“他们(美国人)比起法国人来,不是那么的知识分子。”

基于这样或那样的理想,这个英语文学据点最终成形了。当时,有很多年轻作家借住过书店,其中有艾伦.金斯堡、格雷戈里.柯尔索、亨利.米勒、威廉.巴勒斯……他们被称为“垮掉的一代”,有着热爱流浪的躁动的心和用自己的文字征服巴黎的远大抱负。书店成了从英语国家初来乍到巴黎、怀揣文学梦却不名一文、还在迷惘的创作初期的年轻作家的栖身之处。

由于惠特曼的慷慨和热心肠,人们亲切地叫他“拉丁区的堂吉诃德”。“为人道主义精神而活”是惠特曼的人生信条。对于同样热恋着文学的人来说,他们仿佛是拥有共同信仰的信徒。他把这些话贴在书店的墙上:“给予你能给的,拿走你需要的”、“不要对陌生人不友好,也许他们是伪装过的天使”。就像《悲惨世界》里米里哀神父所说的:对向你求宿的人,不要问名问姓,但要问他是否有痛苦。你有痛苦,你又饿又渴,就安心待下吧。

所以在1962年,当原莎士比亚书店的创办人希尔维亚.毕奇(Sylvia Beach)把Shakespeare & Company这个名号交给惠特曼沿用的时候,他高兴坏了,这无疑是一种对他传承了书店人道主义精神的肯定。因此我们如今所指的莎士比亚书店,并不是一战后收留过海明威、乔伊斯等大名鼎鼎的作家的老店,而是这家惠特曼摘下“Le Mistral”牌匾而换上“Shakespeare & Company”名号的“第二代”。不过,海明威和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依然是书店的常客,大概在这里,他们总能回忆起当年在第一代莎士比亚书店借住时的美好时光。

1981年,乔治.惠特曼给自己刚出生的独生女儿取名为希尔维亚.毕奇.惠特曼,以此来纪念原莎士比亚书店的女主人。

我们住在书店里
想去店里找到当年海明威睡过的行军床虽然不可能了,但当我登上二楼,看到磨旧了的沙发和窄床,看到钢琴上散乱的琴谱和手稿,就知道莎士比亚书店的一切一直在延续。

书店里,有几个年轻人在轻手轻脚地忙碌着,有人负责收银,有人负责借书还书,整理书架,或是随时观察店里的情况——他们之中就有借住在书店里的“客人”。Peter来自英国,他在书店工作很长一段时间了:“现在借住在这里的人不全都是作家或文学爱好者,我本人是学理工科的,我来巴黎只是为了来旅行一段时间,住在这里的很多人都不是传说中的年轻作家。我知道,媒体之前一直是这么说的。”

“The tumbleweed hotel”,风滚草旅馆,是人们给书店起的外号。Peter说:“乔治给我们提供食物,让我们住在书店里,你看到的床和沙发,就是我们睡觉的地方。有时书店同时接待十几个人,我们睡得到处都是,有时只是住一晚,有时是一个星期,甚至更久,只要你一天为书店工作两个小时。”问到具备什么条件就能借住书店,Peter说:“你要和希尔维亚聊一聊,就是乔治的女儿,她十几年前就接管书店了,只要她对你感兴趣的话就可以——当然她是一个非常好的人。然后你需要写一页小自传介绍你的个人经历,你知道吗,乔治的卧室里存着两万多份大家的‘自传’,那可是他的珍藏。”

除了这些暂住的年轻人,为书店工作的还有实习生。莎士比亚书店提供签合同的实习机会,“虽然没有薪水,名额也相当有限,但是能在这么棒的地方工作,大家还是趋之若鹜”,Peter介绍说。

惠特曼本人也住在书店三楼,每周都会有一天是tea party,所有人都可以去他的房间,谈书论稿。他还举办深夜读书会,大家伴着月光,围着炉火,锅里咕嘟咕嘟地煮着爱尔兰炖肉。所有认识他的人都说,这是一个好人。“他人很和蔼,有时候也生气,但那就是故意的,好像在演戏给我们看似的。”Peter回忆说,“住在这里的时候,我每天都和乔治一起工作,帮他整理书籍,他是个很有趣的人,别人喝茶都加糖,他会加盐!”

一个捧着咖啡的金发女孩儿从沙发上站起来,她叫Serena,来自美国,也借住在这里。“我两年前就在书店里住过,这次就是来巴黎玩一玩,我还想继续待下去,书店里总是有很多文化交流活动,太棒了。”

惠特曼对阅读非常痴迷。“他要求我们每人每天都要读完一本书,这对于我们来说真的很困难,这样哪都去不成了。”Serena 笑嘻嘻地说,“我今天已经读了够多的书,所以我和Paul要去看电影了。”Paul也是美国人,他来巴黎两三天,说到惠特曼,他眼里露出崇拜的目光:“很可惜,我没机会见到他本人了,但是我看乔治的照片,觉得他非常有魅力。他年轻时穿越过墨西哥和中美洲大陆,而且是徒步,他简直是个超人!”

经营书店就是经营生活
惠特曼的前半生基本都在世界各地旅行,孤身一人,徒步,跋山涉水,苦行僧一般,但他最终停在了巴黎。“身体到不了世界的所有地方,阅读却能让灵魂插上旅行的翅膀。”惠特曼说过,“我想开一家书店,因为经营书就是经营生活。”更重要的是,在书店里,他和来自世界各地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别人身上的故事,从世界另一端带来的奇妙经历,都是丰富他的精神世界的珍贵原料。

仔细打量这家年代久远的书店内部,头顶高高的书架上陈列的硬皮旧书仿佛在沉睡,很久没有人踩着木头爬梯上去打扰它们。过道很窄,好像也很脆弱,人们互相经过身边的时候都小心翼翼地谦让着,生怕碰坏这幢老屋疏松的骨骼。要上到二楼,必须先注意看楼上有没有人下来——楼梯只能容一个人通过。一台老式打字机旁边的墙上,贴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写的字条,纸张的颜色深浅不一,蒙了尘。一架钢琴是给所有人用的,偶尔有人起兴弹一首钢琴曲,清脆的琴声在低矮的房间里传播开来,也变得些许朦胧了。

从外表来看,这家书店好像和任何一家陷入沉思般的古老书店没有区别,但这里却是巴黎英语文学最活跃的地点。2006年,惠特曼的女儿希尔维亚.毕奇.惠特曼接管了书店,和助手David Delannet一起打理书店事务。当时只有20来岁的希尔维亚无疑给这家古旧的老店带来了蓬勃的生气:每周至少两次英语作家读书会或读者见面会,书的种类五花八门,内容也并不局限于纯严肃文学——别忘了这里秉奉着“自由思考”的信条,你偶尔也会见到写出《异性恋的一年:一个女同性恋和男人约会的回忆录》的作家;有时候是小型音乐会,有来自爱尔兰的乐队低吟浅唱,或是美国的民谣、英国的非主流摇滚。

除此之外,书店还举办过多次主题文化节。从2003年开始,每两年一次的莎士比亚书店文化节(“Festival and Co”),邀请最前沿的英语作家来到巴黎,与读者见面交流。2006年,鉴于惠特曼的书店对巴黎文化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巴黎政府授予他法国艺术及文学骑士勋章。2010年,书店设立“巴黎文学奖”(Paris Literary Prize),世界各地没有出版过作品的人都可以参赛,头等奖是1万欧元的奖金和在巴黎游玩一周的机会,并且得奖者可以在书店的活动中阅读自己的作品章节。

B=《外滩画报》

W=希尔维亚.毕奇.惠特曼(Sylvia Beach Whitman)

B :惠特曼先生年轻时游历过世界很多地方,据说他到过中国,还会讲中文,是吗?

W:对啊,他12岁时跟随我的祖父到过中国的南京和上海,这段经历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他会说一些中文,我本人也听他讲过,不过不是特别流利。

B :他曾说想要在上海开分店,你有这个打算吗?

W:我父亲曾经有过这个打算,后来因为各种事务非常繁忙就放弃了。我并没有打算去上海开分店,因为我不想把书店做成连锁店,我希望它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独一无二。

B :惠特曼先生说要“为人道主义精神而活”,这也是你的人生信条吗?

W:是的,我父亲常常提起这句话,所以我从小就在这样的哲学熏陶中长大。

B :店里的那只猫还好吧?

W:呵呵,它叫Kitty,它很好,谢谢。

B :半个世纪以来,莎士比亚书店接待过的著名作家有很多,你本人对哪一位印象最深刻?

W:我见过很多的作家,有些是住到过我们书店里,后来成了著名作家。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英国作家珍妮特.温特森(Jeanette Winterson),我在2008年见过她,她写的东西非常富有诗意,非常棒。

B :你在2006年就接手书店,当时的你非常年轻,你父亲对你经营书店的理念怎么看?

W:我主要是把我父亲的事业继续下去,当然我会有很多新鲜的想法,比如举办一些活动,让更多的人进行交流。我和我父亲的意见有些不同,不过他一直很支持我。

B:书店里有很多旧书和古董书,这些书是怎么来的?

W:这些书都是私人珍藏,是我们从别人手里买来的,书的主人因为搬家或者过世,这些书会被处理掉。还有一些是我们去英国的时候参加拍卖会买来的珍本。

B :书店里的书摆放得不是很整齐,有些书就随意堆在那里,这是刻意的吗?

W:哈哈,很多人问过这个问题。其实我们的书都是按照字母顺序摆放的,但是我们的书太多了。还有角落里的那些,是因为有一些读者拿下来之后没有放回原位,比如有些人在一楼选了书,拿到二楼的沙发去看,这样会比较舒服,不过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一点麻烦。我们已经在墙上贴了纸条提醒读者不要这样做,不过他们很少注意到。

B :住在店里的年轻人们都需要通过你的“面试”才能留下来,你是怎么判断要不要让他们借住的?

W:我在和他们聊天的时候会判断他们是不是好相处的有趣的人,他们即使不是作家,也需要有阅读和写作的计划,最重要的是,对文学和思考感兴趣。

B :你给予他们一种极大的信任,这种信任感在当今社会非常珍贵,它来自于哪里?

W:怎么说呢,这是书店的传统,而且这种传统一直持续得很顺利,基本没出过什么问题,即使有问题出现,也会很快得到解决,所以我们就很乐于给予别人这样的信任。慷慨和信任别人是书店一直奉行的信条。

B :他们在这个“社区”是如何相处的?有什么有意思的事吗?

W:大家都相处得很融洽。我记得之前有一群从希腊来的年轻人,他们在书店住了几天之后非常兴奋,说回到希腊之后要一起开一家独立书店,像莎士比亚书店一样,我很高兴大家有这样的想法。

B :我们都知道莎士比亚书店也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场所,这些丰富的文化活动是怎么组织运作起来的?

W:我们店里负责外联的是一个叫Jemma的澳大利亚女孩。她的工作就是搜寻有意思的和受欢迎的书和作家,与人们取得联系,然后一起商讨举办活动的具体方案,也有时候是作家自己和我们联系。

B :在中国,有很多的独立书店都相继关闭了,你认为一家独立书店的经营之道是什么?

W:其实我也没有什么特殊的经营之道,我认为我们非常幸运,这是一栋历史悠久的建筑,又在巴黎圣母院的对面,人们自然而然会产生兴趣。另外我们在努力给书店注入一些活力,举办这样那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尽量做到更丰富更多元,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我们。

B :你在经营书店的时候遇到过什么比较棘手的问题吗?

W:这个嘛,大概是经常会出现丢书的现象吧。之前书店里的书每年会减少10%-15%,有人会把自己喜欢的书拿走,所以几年前David提出安装监控摄像头。当时这是一个很艰难的决定,因为在这样一家书店安装监控设备是比较别扭的,但是这也无奈之举。

B :我看到书店里人来人往,但是很多人只是把这里当做一个景点参观,并不是来看书的,你怎么想?

W:因为很多人谈论我们的书店,有人租借书店的场地进行电视访谈,也有电影在这里取景,所以这里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一个景点,不过这并不影响其他读者的阅读,也不影响书店的正常运营,这样就可以了。

B :跟我们聊一下“巴黎文学奖”吧。

W:莎士比亚书店一直以来的传统就是向有才华的作家敞开大门。我们设立这样一个奖项,对新晋作家的创作生涯是很有意义的,它是一个国际性的奖项,我们接受任何主题,但题材必须是短篇小说。除了一个头等奖,还有两名二等奖,奖金是每人2000欧元,也有在巴黎游览一周和在书店阅读自己作品的机会。

我们一直对短篇小说情有独钟,这种体裁包括《老人与海》、《动物农场》、《简.布罗迪小姐的青春》,这是一种精巧但是结构完美的文学形式。巴黎文学奖要给予所有那些声音还没有被人们听到的作家一个独一无二的机会。

B :你对书店的将来有什么新的规划和期冀吗?

W:我打算将书店的网站再完善一下,让大家能在网上进行更多的交流。然后举办一些规模更大更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比如可以去纽约或者意大利,把我们书店的文化推广出去,同时也学习其它独立书店的优点。我还希望把书店装修一下,现在的书店有点太拥挤了,我想把硬件设施再完善一下,给读者一个更好更舒适的阅读空间。

資料來源:2012年01月16日孔夫子舊書網

Monday, January 16, 2012

身邊女性愈少 男人愈愛花錢贏芳心

所謂「物以罕為貴」,原來不單是物,人也一樣。美國一間大學對男性在擇偶前的研究顯示,當男性意識到周遭女性愈來愈少時,花錢的比例隨之提高,希望能贏得美人芳心。
明尼蘇達大學研究人員Vlada Griskevicius透過實驗發現,當男性發覺周遭女性比例變少,同性競爭者變多,男性花錢的習慣會隨之改變,每月儲蓄的比例會降低42%,借錢比例反而增加84。Griskevicius表示:「人類某行為是潛意識的,當看到同性增加、異性減少時,自然就會改變男性的慾望,包括行為與心理。」
至於女性則不會受到異性比例減少而影響消費習慣,不過當周遭同性減少時,女性倒是希望自己的另一半,能多花點錢在吃飯、情人節禮物或是購買訂婚戒指上。Griskevicius認為,人類如何贏得美人心,從不同文化可見均不外乎金錢、地位及繁衍下一代。

資料來源:2012年01月17日am730

李祖喬:資本主義,是地理學的問題……(下)

哈維的學術著作很複雜,昨天及今天談到的兩本著作,他放棄學院的寫作方式,在西方世界被視為專為大眾讀者而作。當然,對不少經濟專家而言,哈維仍不入流,甚至指為虛張聲勢(Swashbuckling)。不論如何,哈維帶給我們的重要啟示,是資本主義與經濟制度並不僅僅是專業分析或政治博弈,更不是對未來的預測投機;它是可以決定社群中每一個人的生活、生命的社會制度。這不是個可輕言加入或退出的遊戲,而是會直接造成死亡、飢餓、疾病、痛楚的決定機制。即使我們刻下無法改變它,至少也要明辨是非,等待它改變、或至少改善的一刻。

《新自由主義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1圖、牛津大學出版社,2005;另有上海譯文出版社的中譯本)
.英國國際研究協會(BISA)年度最佳政治經濟書獎候選名單

此書追溯某個被稱為「新自由主義」的經濟學潮流,敘述它如何主導世界的思想和地理發展,令我們認為資本主義很「合理」。
所謂新自由主義(代表人物佛利民(Milton Friedman)、香港張五常教授),指70年代開始佔據主流的一套政治經濟理論。以「自由」為名,它極力反對國家對市場的干預、鼓吹不受限制的自由貿易、為金融機構鬆綁而支持貨幣主義、把國有部門私有化等等。

以「自由」之名……世界凹凸不平
搞地理學的哈維,並非要推翻新自由主義的經濟學公式。他是要尋找存在於生活和地理空間的現實世界,跟數學公式有多大落差。他思考的出發點是:經濟學家和政治人物都說,經濟愈「自由」愈好;但這些承諾,在我們的現實生活空間中兌現嗎?有多真實、多虛幻?名為「自由」的經濟指導思想,在實踐上效果如何?
為此他提出一個概念:不均衡地理發展(uneven geographical development)。大家都說全球化的世界是「平的」,哈維卻特別關注它的凹凸不平。哈維著重考察經濟政策實踐過程的運動地圖,如何反映出地理上的不公平。某國家個別階層為何受惠?而其他地方卻愈來愈窮?這張新自由主義的地圖十分複雜。但肯定的是,窮國的出現不是因為「懶人」當道(今天香港人認為很「懶惰」的菲律賓,五十年代在亞洲是僅次日本的第二富庶國),而是跟國際關係及經濟的權力有關。
新自由主義政策的出現,本身是為了回應戰後至1970年開始發展逐漸放緩的經濟發展。當時本身有許多解決方案,但最終英美採取了向富人傾斜的政策。對不少忽然成為中產甚至富豪的人而言,這是好東西。但關注世界上大部份弱勢社群的哈維,看到的卻是極度擴張的貧富懸殊與失控的環境大災難。從二戰後到今天的全球經濟狀況,這裡無法詳述,請看哈維原著。

「常識」如何慢慢形成?
問題關鍵是:明明實踐上是凹凸不平的貧富懸殊,但主流也認為這是「自由」和「合理」的經濟安排。看今天香港:全世界貧富懸殊居首的地方,極多人無法買樓自住,要忍受屏風豪宅的空氣,幫襯聲稱至抵價但壟斷的超市。這是現實。但在觀念上,社會賢達仍然聲稱青年不夠努力,鮮有人認為有上街反抗壟斷的必要,反而認為邊緣社群和家庭傭工才是「威脅」,也視上街為過激行為。換言之,我們有某種根深柢固的信念,認為現在的財富分配還算是「合理的」,即使是沒有公平競爭法,香港也還算是「OK」,可各自努力尋夢。
哈維說:「任何一種思想若想佔據主導,必須先確立一種概念裝置:它訴諸我們的直覺與本能,訴諸我們的價值與欲望……如果成功的話,這裝置就能牢固確立在常識之中,被視為理所當然,無庸置疑。」
甚麼意思呢?就是透過簡化的修辭法,一些牽涉重大利益的政策被包裝成為擊中人性欲望(例如:追求個人自由)的完美方案。

專家的修辭與比喻
新自由主義的擁護者,多會提出動人的說法,引用阿當斯密(Adam Smith),說完美的市場是隻「無形的手」(invisible hand),令人想像市場就是可完美調節、不應受政府干預。但其實「無形的手」從來不是斯密的理論重點,他也沒叫人自私自利各自搵錢,更強調爭取公義與關注工人福祉。更何況現實的市場充滿壟斷,毫不完美。又例如,遇有人爭取相對平等的勞工待遇,新自由主義者會標籤這是「共產主義」或「養懶人」,即使我們知道在現實之中,其他勞工待遇較佳、貧富比較平均的國家,絕不是充滿懶人的共產國家。他們也會搬出經典著作來支援自己,例如強調「自由」的思想家海耶克(Frederick Hayek)。但在引用過程,卻鮮會提及學術史學者的共識是海耶克寫作時是回應40年代的共產主義極權,而不是今天的經濟現實。
這種把所有充滿偏見的詞語簡單地等同(總之「自由」之名就甚麼都好)或對立(所有反對「自由」就是「共產」)的修辭手法,通過中學經濟學教科書、大學及MBA教育、智庫研究報告、政治領導人的言論,流傳開來。「個人自由」被解釋成等如「投資的自由」,是永遠要擁護的好東西。這所以,在現實世界的婆婆失去她的士多、街坊的家園被強拍,我們在觀念上卻從來沒有質疑這是對個人財產和「自由」的侵犯──因為許多給投資者看的經濟報告還在告訴我們,香港是「自由」的地方。這成為我們的「常識」,教育下一代。

李祖喬(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文化研究博士生)@策劃:梁振嶽、沈旭暉、甘文鋒@國際關係研究月刊

資料來源:2012年01月17日am730

高慧然:港男在台中

一個港男向我道別,說是在台中找到了工作,也找到了女友,打算離開香港去那兒長居。
我跟這個港男相識接近十年,十年來,看他跟不同的女人離離合合,從不許下承諾,從不規劃明天,很奇怪他會為一個感情尚未深厚的女友放棄熟悉的生活環境和人際網絡。港男向我描述台中的美好生活:六百呎的屋,租金加水電煤氣上網費的開支,約港幣兩千元;搭公車,首八公里零收費。收入雖然比香港少了,但民生必須的費用大幅縮減,在香港從來不敢設想結婚生子的他,突然發現,只要兢兢業業工作,他可以向女友許下承諾,有可能擁有踏實平和的生活。一個港男到了台中,突然發現,他的人生之中,也可以有成家立室、結婚生子、養兒育女這一回事!他以為那些事情與他無關,卻突然發現與他有關。
我聽了不知說甚麼好,很唏噓也很難過。我為香港人今天的命運難過。是誰,剝奪了香港人的希望?那麼平凡、平庸、卑微的希望?不少適婚年齡的港男,被視作不負責任、沒有承擔的一群,試問,生活在一個連基本民生都越來越缺乏保障的社會裏,誰敢規劃未來?許多人結了婚,一生都在為住房拼命打工,不敢生育,甚至不敢生病……
一個吊兒郎當的港男,到了台中,突然發現,他其實嚮往細水長流的感情和生活。在那兒,他能找到希望,也能找到真正的自己,那是愛情的必需品。

資料來源:2012年01月17日蘋果日報

Sunday, January 15, 2012

李祖喬:資本主義,是地理學的問題……(上)

全球經濟動盪。人類社會今天第一大難題,是資本主義可否、及應否持續下去的問題。但甚麼叫資本主義?問香港人,答案不外是「馬照跑、舞照跳」、「自由」、「優勝劣敗」等模糊印象。哈維(David Harvey)是世界頭號地理學家、當今被引用最多的廿位社會科學家之一。他近年的著作,能為我們提供些新鮮角度。

1.《資本之謎》(Enigma of Capital)(牛津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哈維(David Harvey)
.美國Huffington Post最具社會及政治意識書單之一
.2010年多伊徹紀念書獎

本書內容簡介:今天的全球經濟危機一點也不新。它從1973年起就不停出現,但一直發生在備受忽略的窮國。當危機轉移至華爾街,我們才臨危大亂。要對症下藥,便得理解全球資本主義的運作邏輯。但單單傳統經濟理論並不足夠;這需要地理學補足。

從地理學理解資本運作
地理學跟資本主義,有何關係?因為資本主義不僅是經濟制度,也牽涉如何運用土地的地理資源、如何組織我們的居住空間和自然環境。
所謂資本主義,其首要邏輯,就是「無休止地累積資本」(endless accumulation)。簡言之即「為搵錢而搵錢」的心態。「Endless」不僅指「無限」,也有「漫無目的」之意。資本(為了搵更多錢而投資的錢)永遠第一重要,其次才是把錢用來改善生活。按此邏輯,每人的投資自由不可剝奪,但救助非洲貧窮兒童的義務,總是後話。
地理學關注的,是此邏輯如何影響我們的地理與生活空間。例如:如果我們認為可以賺少點,我們就會把欠缺競爭力的士多婆婆置於領匯投資者的利益之上,老街坊婆婆的士多會保留。又如果我們認為空氣質素比商業的物流更重要,港珠澳大橋就不會匆匆上馬。

為搵錢而搵錢的邏輯
注意,「為搵錢而搵錢」是決定我們社會的運作邏輯,不是個人選擇的人生方向。哈維不是教人反思生活的心靈雞湯哲學家,而是關注社會整體的社會科學家。換言之,此搵錢邏輯不能輕易改變。不是說個人勤力搵錢,忽然有天大徹大悟、搵夠收山,全身而退做善事、做義工。這個世界很多公共決策,都要服從累積資本的殘酷邏輯。經濟學常識也教你,你不去賺的錢別人也會賺,競爭下你會被淘汰,無人能獨善其身。在這座沒法停止的資本機器裡,那些生於窮國、在華爾街office以外、不懂跨國投資的人,都會被犧牲。士多婆婆沒選擇,領匯職員也沒選擇,因為滿足投資者的欲望是整個人類社會被迫服從的律令,而獲益者就是財閥與了解遊戲規則的「精明」投資者。
哈維認為,經濟學家不理解這種邏輯的殘酷──他們沉迷數字,建立沒有人味且預測錯誤的統計模型,為大財團的會計賬目服務。他呼籲關注真實世界的人:觀察資本主義的邏輯如何影響全世界人的生活狀況,而非關注數字升降如何影響業績盈利。

掠奪式累積
經濟專家說:每年總值上升3%的經濟發展就健康了。哈維說不可能。即使是最投機和泡沫的經濟數字,要尋求3%的上升,就代表現實世界必需永遠存在利潤總能上升的實物,才可令資本主義制度維持下去。必然會價值上升的貨,在哪?
為此,哈維提出他著名的地理學概念:掠奪式累積(accumulation by dispossession)──那3%的利潤,往往並非正義之財,而是以黑幫行為強搶民產所製造出來。很多公司賺錢,非因它特別懂投資,而是資本主義邏輯本身就預設了「偷呃拐騙」這一環,製造出具潛力的投資產品。
設想一個情境:某城市樓價貴,沒甚麼便宜貨,但某地產商仍然要每年3%利潤,於是或放火或恐嚇,以低價賠償迫走住戶,作所謂「市區重建」來投資大商場和豪宅;政府則狼狽為奸,把強拍條例愈降愈低。從經濟學角度看,這當然是你情我願、業主經過「理性計算」的「合法交易」。地產商有利潤保證;但殺人放火,沒證沒據,只是「治安不好」和「小販擺放不好」,不是經濟學處理的問題。(以上是虛構例子,但讀者可自行聯想)
從哈維的角度,這是地理空間業權的掠奪。那些每年都上升3%、充滿潛力的貨,就是這樣人為製造出來。哈維從70年代初的墨西哥追溯:當華爾街與倫敦經濟繁榮、人人有息派;世界邊緣的窮國如何被強搶民產,製造可升值的貨。有時,強搶民產體現為戰爭(為了奪取便宜石油而開戰);有時體現為公共服務私有化(把醫療交給市場決定,放棄公共服務的承擔而製造更多機會予投資者)。總之,為了找到可升值的平貨,不論是向外侵略或向內強拍,對維持3%利潤也是必要方法。
那為何明目張膽的暴力,會被認為「合理」?怒吼的人很少,而認為經濟發展本應如此的人,卻總很多。哈維認為我們世界觀出現問題。這涉及他另一本著作。

撰文:李祖喬(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文化研究博士生)

資料來源:2012年01月16日am730

Saturday, January 14, 2012

嚴家祺:聶元梓前的「全國第一張大字報」

談起文化大革命第一張大字報,通常會想到北京大學的聶元梓。 1966年 8月 5日,毛澤東在《炮打司令部》中說, 1966年 5月 25日聶元梓的大字報是文化大革命的「全國第一張馬列主義的大字報」。
事實上,全國文化革命的第一張大字報出在北京的「學部」。當時還沒有成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前身。所謂學部,是指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下有許多研究所,如哲學所、歷史所、近代史所、考古所、文學所、外國文學所、法學所、民族所、語言所、學術資料室、政治部、《新建設》雜誌社等,全學部有一千七百人。當時,毛澤東號召「全國人民學習解放軍」,所以,學部也設立了政治部。

哲學研究所的所長是潘梓年,就是潘漢年的哥哥。金岳霖是副所長。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是郭沫若,學部黨委書記是關山復,政治部主任是楊述。在聶元梓貼出大字報前二天, 1966年的 5月 23日,在學部一號樓的走廊裏,《哲學研究》編輯部的林聿時和吳傳啟貼出了批判楊述《青春漫語》是「反黨反社會主義大毒草」的大字報。接着,學部大樓的走廊內外的牆上、學部大院許多地方貼出來數十、數百張批判楊述、關山復等學部黨委的大字報。在北京大學貼出聶元梓的大字報前,學部牆上已佈滿了大字報。
文化大革命開始時,全國報刊從批判吳晗的《海瑞罷官》開始,接着批判鄧拓、吳晗、廖沫沙的《三家村札記》和鄧拓的《燕山夜話》。學部的文革就是從林聿時和吳傳啟批判楊述的《青春漫語》開始的。
楊述是作家韋君宜的丈夫,參加過「一二.九」運動。楊述出身於淮安縣的商人兼地主,父親早亡,他受三十年代革命文學的影響,很早參加了共產黨,他的母親和兄弟姐妹在他影響下也都參加了革命。抗戰初期,楊述的母親「毀家紓難」,把家裏帶出來的細軟變賣做了黨的活動經費,開辦了一個戰時出版社,出版發行書刊。出版社樓上是活動據點──星芒社。母親的家則是共產黨的地下機關,四川省委擴大會議在那裏召開,油印機密文件由他的哥哥親自動手,母親則擔任站崗放哨的差事。母親兄嫂全都入了黨。哥哥後來被捕後被國民黨活埋了。我在 1964年到學部當研究生。文革開始時,楊述是學部政治部主任,他的辦公室就在一號樓後面的小紅樓裏。

楊述是學部第一個被「揪」出來的「反黨反社會主義反毛澤東思想」的「三反分子」,《青春漫語》就是他的「罪證」。到 1966年 6月,學部「揪」出來的「黑幫分子」,包括所謂「走資派」、「反動學術權威」就有上百人。這些人在大大小小會上受到多次批鬥,對「第一個」「揪」出來的「黑幫分子」楊述的批鬥尤其嚴重。韋君宜回憶說:「當他已經被造反派掛了黑牌,剃了『陰陽頭』,弄得滿頭刀痕,被打得遍體鱗傷之後,他回到家來,見到了造他的反的十七歲女兒,還囑咐道,『我這次可能被亂棍打死,但是我實在不是反革命,搞革命總有犧牲。我就是死了,翻不過案來,你也一定要永遠跟着黨走。』」
楊述與我在河南同一幹校, 1972年,我們從幹校回到北京。回北京後的六年中,楊述成了一個真正的「訪民」。韋君宜說:「他成天寫申訴信、控告信,複寫、重抄,到處去送,自己寄,託人送,還打聽到『門路』,到國務院門口樹林子裏等信訪處的人出來,送給這個組織那個組織,一切領導都告到了。但無論怎麼申訴,都等於石沉大海,而他卻總不死心,還是跑,還是打聽。幾時又開組織工作會議了,關於劃敵我做結論的『槓槓』又有甚麼改變了,他便拿自己去和那些『槓槓』進行核對,然後再寫信,說明自己夠不上『槓槓』。所有這些,足足進行了六年!六年來,一次一次的失望,一次一次又重新點燃起希望,然後又摧毀。」就是這樣的一個「忠於黨」的楊述,到「四人幫」倒台後的 1978年,那時,學部已改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楊述已經得了腦血栓,社會科學院給他的「結論」是「維持原有結論」。

學部「全國第一張大字報」是康生、關鋒指示林聿時和吳傳啟寫的。當學部黨委在 1966年 7月 4日被林聿時和吳傳啟掀翻後,學部成立了「文革小組」,林聿時和吳傳啟掌握了學部大權,當時,誰要反對林聿時和吳傳啟,就會有被扣上「反關鋒」、「反中央文革」的帽子。
林聿時和吳傳啟在文革前合作寫過許多類似楊述《青春漫語》之類的短文。 1966年 8月 8日,哲學研究所彭定炎、郭官義和我等八個人,學着林聿時和吳傳啟批判《青春漫語》的方法,寫了一篇揭露批判林聿時和吳傳啟的大字報。從此,我們八個人組成了「紅旗戰鬥小組」,與學部其他反林聿時和吳傳啟的勢力結合,學部的文革形成了兩大派。
學部的文革對當時北京的文革有很大影響。學部出了兩張文革小報,一是《進軍報》,二是我在林聿時和吳傳啟倒台後創辦的《長城報》(不過我只編輯了四期),上面有當時情況的很多記錄。文化革命過去三十六年了,至今沒有人撰寫學部的文革史。我離開中國已經二十三年,沒有這些資料了,只能作片段回憶。我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一部完整的「哲學社會科學部文革史」。

資料來源:2012年01月15日蘋果日報

Friday, January 13, 2012

拍賣屁股紋身 女郎賺錢

新西蘭 23歲女子貝茲內克(圖)過去一年兩度被公司裁走,生活足襟見肘,她於是想到在網上拍賣臀部紋身權,賺取生活費。
她在拍賣網站以「你的紋身在我屁股」為題,拍賣在她臀部紋上 9厘米乘 9厘米大的紋身,主題可以是個人的或商業宣傳。成交金額 20%捐慈善組織,其餘作為她的生活費。拍賣喊價在 24小時內已喊到 10,250新西蘭元( 63,019港元)。她說:「你可能覺得我很瘋狂!」法新社

資料來源:2012年01月14日蘋果日報

雄獅當貓養 與超模同眠

美色也許真的可以馴服所有雄性動物,包括萬獸之王雄獅!美國著名超模赫德倫( Tippi Hedren)在洛杉磯創立香巴拉野生動物保護區,並把雄獅當貓養,人獅和諧共處,令人嘖嘖稱奇。
雄獅在赫德倫家中馴如小貓,不單與她們同床共枕(左圖),還一同看報、一同開雪櫃,甚至一同游水曬太陽(右圖),即使身在獅子口中也毫不驚慌,與一般寵物無異。保護區設在洛杉磯以北,收容全球遭活捉或虐待的大型貓科動物,他們為方便照顧索性在家中飼養雄獅,朝夕相對下感情要好。
東森新聞網

資料來源:2012年01月14日蘋果日報

Thursday, January 12, 2012

天台越龍 浙最迷你恐龍

中日科學家經過三年多的研究,在浙江省天台縣確認發現了新種恐龍化石,並將這種恐龍命名為「天台越龍」(圖)。據悉,天台越龍生活在距今約一億年前的白堊紀,屬於鳥腳類恐龍中的基幹鳥腳類。被發現的恐龍化石長約 1.5米,高不足 1米,是迄今為止在浙江發現的最小的恐龍。
新華網

資料來源:2012年01月13日蘋果日報

Wednesday, January 11, 2012

主人車禍亡 愛犬跳海獲救

美國佛羅里達州發生一宗令人心酸的事件,育有3名子女的陳姓女子Donna Chen,出外放狗兼跑步時,不幸遭醉駕司機開車撞死,其愛犬Barney未知是受驚或傷心過度,奔跑至岸邊躍入大海,狂游一英哩後,才被釣魚客發現獲救,牠獲救的片段被上傳至YouTube。圖為Donna與Barney合照。

資料來源:2012年01月12日am730

高慧然:對身份的認同

我在台灣沒買電話卡,需要打電話的時候,我會隨便問人,「我是遊客,替我打個電話好嗎?」從未被拒絕過。試過在一間動物園門口,跟當值人員說同一句話,叫她替我電召計程車司機,動物園員工二話不說拿起話筒,打給了園區總機,我這才知道,她的電話不能直接使用,要打給總機,讓總機代我打電話。要是在香港,一句「呢部電話打唔出喎!」已經回絕我了,甚至還可能遭人白眼。
也曾試過在小鎮搭公車,只有千元大鈔,車站旁幾間小店的老闆見我一臉焦急,就知道我要兌錢,我還未跑到小店門口,他們已經來不及打開櫃桶取錢,爭相兌給我。要是在香港,不幫襯、齋兌錢,大約會被罵「混吉」。
這份普遍的熱情好客、古道熱腸,的確是香港人拍馬難追的。不同的人,相同的熱情,緣自同一個因由:對自己身份的認同感,緣自強烈的歸屬感。「逐鹿」的帥哥特別關照我,因為他在乎第一次幫襯的客人在他工作的這間餐廳吃得是否愉快滿意;猛男阿良替我出頭,因為他不希望我這個遊客帶着在台灣住民宿的不快體驗回去,雖然那不是他的民宿。所有熱情幫過我的素不相識的陌生人,他們有一個共同認知:「我屬於這個地方,我屬於這個團體」,他們幫我,不僅僅因為善良,還出於強烈的本土意識,出於對自己所屬團體的珍愛。這種對自身身份的認同,是迷茫的香港人沒有的。台灣人真幸福。

資料來源:2012年01月12日蘋果日報

Tuesday, January 10, 2012

一貧如洗 希臘爆棄養子女潮

【明報專訊】希臘財政危機嚴峻,不少家庭因陷入財困而出現「棄童潮」。英國廣播公司報道,希臘的學校、教會及慈善機構等,過去數月不斷接收遭棄養的兒童,有的更只是初生嬰。希臘人認為如此悲劇只會發生在第三世界,但棄兒個案近月大升,令人憂慮希臘社會正在崩潰。

希臘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婦女平均生產1.52胎,但棄養子女的個案,近期在全國均有出現。雅典一家幼稚園,早前在一名4歲女學生身上找到一張字條:「我不會來接安娜放學了,因為我已無力養她。請好好照顧她,對不起。她的母親上。」

月入萬元養十子女 盼政府收養

在南部港口城巿佩特雷,育有10名子女的蓋斯佩里納托斯夫婦稱,目前只能靠每月960歐元(約9500港元)的收入和每兩個月460歐元(約4600港元)救濟金過活,負債累累,無力撫養兒女,要求地方政府收養他們其中3子1女。父親說:「我羞於啟齒,但事實是我要支付2歐元(約20港元)買麵包都十分困難。」

因家貧棄養8歲女兒的單親母親馬利亞,失業逾1年,每日需獨留女兒在家,外出求職,母女僅靠教會的救濟食物維生,馬利亞已消瘦25公斤。最終馬利亞決定將女兒交由慈善機構SOS兒童村照顧,以免女兒受苦。對於棄養女兒,她無奈說:「我每晚獨自在家哭泣,但我能做什麼?」馬利亞現於咖啡店打工,每日工資20歐元(約200港元),雖然希望經濟好轉後把女兒帶回家,但遙遙無期。

母消瘦25公斤 嘆「我能做什麼」

經營青少年中心的東正教神父安托尼奧斯(Antonios)稱,近兩月已在中心門前發現4名被棄養的兒童,包括一名只得數天大的初生嬰。他說去年父母申請將子女交由中心照顧的個案多達數百宗,更出現愈來愈多乾脆棄養孩子的情况。SOS兒童村的社工稱,過去受監護兒童多來自有毒品、酗酒等問題的家庭,但現在貧窮卻成為父母棄養子女的主因。希臘官員坦言,自經濟危機爆發以來,家庭求助數字急升,棄養兒女事件恐將加劇。

BBC

資料來源:2012年01月11日明報

Monday, January 9, 2012

沒有青春期 不用戴胸圍 不老女郎困 12歲軀體

很多人千方百計希望青春不老,但對愛爾蘭女郎奎因( Kate Quinn圖)來說,身軀不老是噩夢。

身高只有 1.45米
奎因患有尾部退化綜合症( Caudal Regression Syndrome),身體自 12歲起不再長大,生理上不曾有過「青春期」。她現在 25歲,但身軀猶如 12歲小女孩,身高 1.45米( 4呎 9吋),胸部一直沒發育,連胸圍也不用戴,遑論月經來潮。長大不的身軀,令她自覺被困在 12歲的「不老身」,生活在「地獄邊緣」,人家花樣年華,她卻要「收埋」自己。
尾部退化綜合症非常罕見,每 2.5萬嬰兒中有一個,病人脊椎末端退化造成膀胱、下肢或生殖器發育不全,但像奎因長不大的例子不多。醫生曾懷疑是荷爾蒙出問題,但過去七年,她一直注射荷爾蒙都長不大。她現在只希望尋醫,讓她成為「真女人」。
英國《每日郵報》

資料來源:2012年01月10日蘋果日報

磁場治癌新法 不損健康組織

治癌技術研究取得新突破。科學家經初步臨床研究發現,低量電磁場療法,能令一些癌腫瘤收縮甚至停止生長,但卻不像化療那般損害周邊健康組織。
美國阿拉巴馬州大學教授帕施,聯同多國科學家,正為一小群癌病人做臨床實驗,將匙狀天線放進他們口中,然後把介乎 0.1Hz至 114kHz之間特定頻道的磁場,傳到他們身上。實驗結果顯示,不同癌症對不同頻道磁場,反應各異,而經每周三次治療,部份癌腫瘤收縮或停止增長,但確實原因有待研究,現階段只知道低量電磁場干擾了癌細癌的基因活動。
帕施強調,實驗中使用的低量電磁場,較普通手機釋放的電磁場量低 100至 1,000倍,可同時配合其他療程一同使用。
英國《每日郵報》

資料來源:2012年01月10日蘋果日報

Sunday, January 8, 2012

棄保守添樂趣 不穿褲搭地鐵

昨日(周日) 1月 8日,不穿褲子日,不穿褲子搭地鐵── No Pants Subway Ride。
不穿褲子日,來到昨天,已是第 10年,本於 2002年由美國民間組織「處處改進」( Improve Everywhere)發起,已衝出美國,在 24國家、 50城市約有 5,000人響應。在這一天,響應的男男女女,無分種族、性別、年齡和職業,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透過不穿褲子搭地鐵,向世界傳遞出一個訊息:「摒棄保守思想、嘗試新東西、為生活增加樂趣。」他們只穿衣和內褲,不穿外褲,光着兩條腿搭地鐵,但絕不賣弄色情,也不會有任何示威活動。
「處處改進」相信,過多幾年,不穿褲子搭地鐵,成為全最多人響應的群眾運動。德國漢諾威約 14男女,效法不穿褲子搭地鐵,改為不穿褲子遊街。
avclub.com

資料來源:2012年01月09日蘋果日報

薄餅店發票印歧視稱呼 「中國矇豬眼」

上餐廳吃飯,可要留意發票,一些員工會將陰毒嘲諷罵人話,悄悄印在發票上。美國紐約一名韓裔女子光顧薄餅店,就因被暗罵「中國矇豬眼女士」而惹來一肚氣。
24歲韓裔公關代表趙敏喜(音譯),上周五光顧哈林區的 Papa Johns薄餅店,叫了一客小薄餅,相安無事。但她第二天看清楚發票時,赫然發現客人名字一欄印了「中國矇豬眼女士」( lady chinky eyes),馬上上載到 twitter網站抗議。她說當時接待她的女員工很友善,想不到背後竟以種族字眼罵人。
趙敏喜的訊息在 twitter傳開後,很多網民為她出頭,致電要買中國食物和「中國矇豬眼」。薄餅店經理起初還辯稱生意繁忙,員工有時在發票以「藍眼女士」或「綠衫哥哥」形容客人,並無冒犯之意。總公司之後見群情洶湧,公開道歉和辭退該員工。
美國《紐約郵報》/《紐約每日新聞》

資料來源:2012年01月09日蘋果日報

17歲女星登封面性挑逗

美國 17歲女星狄高達芬寧( Dakota Fanning)最近一身性感造型,登上女性時尚雜誌《 Cosmopolitan》 2月號封面。但這個未成年封面女郎極惹火,引起很大爭議,最大問題不是她穿低胸裝、化濃妝,而是她照片四周的極度挑逗「性」標題。
「他歷來最佳性愛」、「這樣說太不規矩:但你一定要試試這性把戲」、「陰道,你在下面 OK嗎?」雜誌將如此露骨的標題放在未成年的女星照片旁,遭很多讀者在 twitter留言炮轟,其中一句說:「狄高達芬寧 17歲卻登上《 Cosmo》,是否只有我覺得有問題?」但雜誌堅稱無不妥,反指「我們很興奮由狄高達芬寧擔任《 Cosmopolitan》 2月號封面女神,她美極了。她下月滿 18歲,是個成熟無畏的年輕女郎」。
英國《星期日郵報》

資料來源:2012年01月09日蘋果日報

詩人掀禁 Awesome運動

Awesome一字,可解作「真棒」或「令人敬畏」,是美國人最百搭用字之一,但移居洛杉磯的英國詩人托特納姆(圖)批評美國人濫用它,發起禁 awesome運動,好讓雙耳清靜。
托特納姆認為, awesome這個字令人厭惡的程度,恍如「在吸血殭屍面前揮動十字架」一樣。他自製多張汽車泵把貼紙,促限制 12歲以下兒童使用這個字,最終吸引部份商戶響應。
Awesome被厭棄,"occupy"「佔領」則獲大比數捧為 2011年度風雲字詞。美國方言學會指,社運人士去年 9月發起「佔領華爾街」運動,抗議金融霸權和貪婪,使這個舊詞可發揮極大持久力和生命力。
英國《星期日郵報》

資料來源:2012年01月09日蘋果日報

烏干達爆奪命「點頭症」

這種疾病很神秘離奇,它叫「點頭症」( nodding disease),於東非國家烏干達( Uganda)北部爆發。兩年來已有逾 2,000名青少年受感染,其中逾 100人死亡。

智力遲鈍 有發育障礙
烏干達自 2009年 9月開始出現點頭症,至今病例已擴散至北部五區。染病青少年吃東西時會不停點頭,並出現智力遲鈍和發育障礙。衞生部於 2009年 12月和 2010年 8月,曾兩度將病症樣本送交美國疾病及控制中心( CDC)化驗,但都找不出成因。世界衞生組織( WHO)和 CDC將組成專家小組,研究這種神秘病症。有地區領袖更促當局把「點頭症」地區宣佈為災區,以獲國際援助。
新華社

資料來源:2012年01月09日蘋果日報

Friday, January 6, 2012

可憐好奇貓咪 冰封水池中

好奇凍死貓?!一張小貓被凍在水池中的圖片(圖)前日在網上引發熱議,照片說明指「南京師範大學的一個大水池結冰了,一隻貓就被封在裏面」。網友連連發問牠是否還活着,促人前去拯救,更對牠如何被封在冰裏產生各種猜想。
從圖片可見,小貓半潛在已結冰水池中央,但牠還保持栩栩如生的姿勢,兩隻後腿直立,前腿像要往前邁,只是身體大部分都在冰面以下,僅背部和耳朵露在外面。照片在網上曝光後引來網友的各種疑問,有學生指小貓被發現時已沒氣息,後被撈起安葬。有專家分析以近日氣溫來看,貓咪應是不小心掉進水裏,因岸陡爬不上來,在低溫中很快失去體溫而被凍死的,並非瞬間凍結。
江蘇《揚子晚報》

資料來源:2012年01月07日蘋果日報

英科學家: 45歲開始變懵

年紀大,人會變「懵」,記憶力、理解力都不及年輕時,但原來不一定老了才懵懂。英國最新一項研究發現,人的認知能力,在 45歲就開始減弱,而非一般以為 60歲才開始。
最新一期《英國醫學期刊》刊登了這項由英法兩國科學家進行了長達 10年的追蹤研究。研究員在 1997年開始實驗,請倫敦 45至 70歲的 5,198名男性及 2,192名女性公務員,在 10年間三次測試記憶、詞彙、視力與聽力理解等能力,例如在 1分鐘內盡量列出「 S」開首的單字或不同動物名稱;最佳成績是 32個單字和 36種動物。
結果發現,在 97年時 45至 49歲的男女,十年後認知技巧減弱 3.6%;而實驗之初已有 65至 70歲的男性,十年後認知能力更大減 9.6%,同齡女性則減 7.6%,反映認知技巧減退,明顯始於中年。
多國人口老化情況越來越嚴重,科學家有必要加緊研究延緩認知能力減弱的方法,年輕人不想中年變懵,就要過健康的生活,盡力護腦。英國《每日郵報》

資料來源:2012年01月07日蘋果日報

Thursday, January 5, 2012

戰國竹簡證《尚書》屬偽造

【明報專訊】古老歷史文獻《尚書》是中國歷代統治者治國的「政治課本」和理論依據。但2000多年來,學術界一直對傳世古文《尚書》的真偽有爭議。專家在整理戰國竹簡「清華簡」時看到了失傳多年的《尚書》原貌,證實現今流傳的古文《尚書》是「偽書」。

同名篇章 內容全異
清華大學於2008年7月收藏了一批戰國竹簡,被稱為「清華簡」,碳14測定證實它們屬戰國中晚期文物。新華網引述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劉國忠教授稱,《尚書》相傳為孔子編定,秦代焚書時,抄本幾乎全毁。漢代雖修復《尚書》,但在西晉時期再度散失。東晉初年,豫章內史梅賾給朝廷獻上一部《尚書》,現今流傳的古文《尚書》就是據此編修。

「清華簡」中收錄了《尹至》、《尹誥》等9篇簡文,《尹誥》與古文《尚書》都有名篇《咸有一德》,專家對比發現,兩者無任何共同之處。類似的文獻還有多篇,證明古文《尚書》是後人編造。劉國忠說:「從清華簡提供的這些證據來看,傳世2000多年的古文《尚書》確實是一部偽書。」

資料來源:2012年01月06日明報

周澄:終止漁獲浪費的契機

板長壽司所屬集團總經理鄭威濤再前往東京,參與巨型野生藍鰭吞拿魚的拍賣,再次引起關注環保的團體批評。雖然今年鄭威濤在公關上「學精」了一點,說就算成功競投只會送給日本災民,但命題有變嗎?海洋生態受破壞,瀕危物種固然首當其衝應受保護,其他物種生存一樣受到威脅。最近歐盟與歐洲議會正討論的漁業改革,正正令濫捕與浪費問題重新受到國際媒體關注。
歐盟的漁業專員自去年七月起推動一系列漁業政策改革,不少環團視之為改變的契機。領頭改革的專員強調會著力改善漁業丟棄大量可食用漁獲的浪費問題,並指出問題的其中一個主因是現時的魚類配額制度,逼使了漁民將超額或不持配額的漁獲丟棄。但改革受到多國漁業的壓力,因為新措施一旦禁止丟棄漁獲,便無從在漁獲中分開經濟價值較高的魚類,導致收入減少甚至失業。
但據報這項改革也許會臨門失敗。《衛報》昨天獨家爆料,一份兩個月前的官方秘密文件,顯示西班牙前政府有計劃將改革拉下馬。由於西班牙是歐洲的漁業之首,新政府的應對將對改革作出關鍵影響,特別是面對歐債危機下的經濟前景不振,新政府受到國內漁業組織相當大的施壓。
該份文件指新政府要求新措施以「循序漸進」方式減少漁獲丟棄而非禁止,又認為措施限制不應全面覆蓋所有地區和魚類。其實歐盟專員亦有積極提出具體方案針對指施可能帶來的短期經濟影響,例如短期的政府補助、鼓勵部分漁民轉型到海洋廢物回收業或旅遊業等等。事實上,據估計現時歐盟漁獲有接近四分三屬濫捕,如果情況持續,到頭來將更威脅魚類生存和漁業經濟,令歐洲要面對依賴入口的危機。濫捕問題並非歐洲獨有,影響食物供給之餘也危及全球海洋生態,值得深思。

資料來源:2012年01月06日am730

男女性格不同 僅 10%似

「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最新研究發現,男女個性特質多達 90%不同,宛如來自不同星球。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家與意大利的同業,分析 1萬人的性格測驗,發現關於兩性特點的「陳腔濫調」很準確,例如女性較敏感。研究員稱沒料到兩性特質竟僅 10%相同,但即使是同性,受荷爾蒙水平等影響,性格也有差異。
英國《每日郵報》

男女性格大不同


1.敏感
2.熱心
3.憂懼
4.緊張
5.依靠自己
6.有朝氣
7.發呆出神


1.支配慾
2.情緒穩定
3.注重守則
4.警覺
5.接受改變
6.待人接物大膽直接
7.注重隱私
8.追求完美

( 1=兩性最懸殊特質; 8=兩性最相近特質)

資料來源:2012年01月06日蘋果日報

越南漢切腳瘤 重達 90公斤

越南一名男子的右腳,長了一個重達 90公斤( 198磅)的腫瘤(圖),昨天接受長達 10小時的切除手術,成功率僅 50%。該腫瘤相信是越南歷來最大腫瘤,醫生曾於 97年替他切除右膝蓋以下的部位,可惜未能除去腫瘤。《紐約每日新聞》

資料來源:2012年01月06日蘋果日報

學習漢語需額外用腦

【本報訊】中國科學界研究發現,腦部學習及運用中文的區域,與西方語言有所不同,香港大學今年集結 25名中、港及美國跨學科專家,進行「腦部功能與語言障礙」計劃,了解中文使用者腦部語言區域發育過程,以及當中的神經系統和基因關係,希望解開中國比西方有較多語言障礙兒童之謎,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並減低腦中風等患者出現失語症的風險。
此計劃是透過去年 3月成立的港大深圳研究院促成的研究項目,計劃的首席科學家由港大神經語言學系教授譚力海(圖)擔任,他昨表示,中文是表意文字,西方語言是表音文字,其研究團隊多年前已發現,學習及聽、寫、讀中文需運用腦內七個區域,但西方語言只需運用四個區域,部份區域中西語言均要運用到,而中文使用者需額外運用左額中回(中文閱讀)、頂葉(中文認知分析)及右腦顳葉(中文聲調)。

逾二千萬人患閱讀障礙
譚力海說:「識中文、英文等多國語言,運用特別多腦部區域」。他根據此研究成果,展開「腦部功能與語言障礙」計劃,今年將從香港及深圳等城市,召集近四萬小學生,包括正常及有語言障礙者,由生化、基因、神經及語言專家合力分析學習中文的兒童腦部區域如何發育及形成,之後研究年長中文使用者腦部的語言區域如何退化。
譚力海估計,中國有逾 2,000萬人患閱讀障礙,希望計劃成果可助醫學界及早診斷語言障礙兒童,並為因腦部病患導致語言障礙人士定出康復方案。

資料來源:2012年01月06日蘋果日報

Wednesday, January 4, 2012

Chanel紙袋 網售逾千元

一個紙袋在 eBay拍賣網售 135英鎊( 1641港元)?這不是古董紙袋,也並非有名人用過,只是上面印有時尚品牌「 Chanel」的英文字,足以滿足一班追逐名牌的人的虛榮心,買家主要是中國人。
中國內地不少愛面子但又負擔不起買名牌正貨的白領,不惜用數百元人民幣競投一個名牌紙袋,拿出門即使只盛載飯盒和日用品,但滿手名牌「也有面子」。有紙袋商覷準商機製了 600個印有 Louis Vuitton的冒牌紙袋,以 3元人民幣的價錢出售,不消一個月售罄。
英國《每日郵報》

資料來源:2012年01月05日蘋果日報

Tuesday, January 3, 2012

失散47年孖父子

美國越戰老兵Mike Gold(圖左),47年前得悉女友誕下他的骨肉並棄養,數十年來惦掛著從未相見的愛兒。47歲的兒子Jerry Glomboske(圖右)亦然,直至數周前決心在網上尋覓生父,一click即中。父子在德州會面不禁愕然,兩人竟激似如孖胎,衣著嗜好皆相若,亦是當兵後轉職執法人員,且同生於4月27日,只是相隔20年!

資料來源:2012年01月04日am730

印度女童 遭劏肚挖肝祭祀

印度中部切蒂斯格爾邦( Chhattisgarh)兩名農夫,為了祈求豐收年,竟把 7歲女童塔蒂( Lalita Tati)殺死,再劏肚挖出肝臟來祭神。
事發在去年 10月,女童殘缺不全的屍體在失蹤一周後被發現。警方經調查,上周終於把兩名涉案農夫緝拿歸案,他們承認殺了女童,取出她的肝臟去祭神。這名兩農夫屬當地原住民,而當地大部份原住民都活在貧窮中,且是文盲。
警方找到其他證據足以起訴兩人謀殺。若罪名成立,兩人最高刑罰是終身監禁甚至死刑。
今時今日,用活人祭祀仍發生在相信巫術的偏遠地區。上月,印度馬哈拉斯特拉邦有七人因進行活祭,殺死兩名分別 7歲和 3歲的兒童,被判入獄。
英國《每日郵報》

資料來源:2012年01月04日蘋果日報

做愛後說我愛你 男伴真心

有男士為哄女伴,不時會說「我愛你」,不知是真情還是假意。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MIT)有研究指,如果男士在做愛後說「我愛你」,就肯定對女伴真心無花假。
調查隨機訪問 45名 20多歲至 60歲男女,發現 70%時間都是男士先向女伴說「我愛你」。研究員阿克曼說:「時機很重要,情侶發生關係前,女士會覺得男士說『我愛你』是另有所圖。若男士做愛後繼續示愛,可反映男士對女伴真心,因為他毋須假情假意博取好處。」他又指,男女發生關係後其實都喜歡對方說「我愛你」。
英國《每日郵報》

資料來源:2012年01月04日蘋果日報

Monday, January 2, 2012

失落 16年婚戒重現蘿蔔上

那些年失落的婚戒,失蹤 16年後,竟然戴了在家中花園的蘿蔔上(右圖),重現人間!
瑞典女子波爾松失而復得的奇遇,追溯至 1995年聖誕。那年,她在廚房脫下婚戒放在廚櫃,和女兒焗蛋糕,之後戒指離奇失蹤,她和家人在廚房翻箱倒籠,連地板也拆掉,都遍尋不獲,惟有放棄,從沒想過婚戒失而復得。她估計婚戒當時掉落鋅盤,連同廢棄薯皮倒在花園當肥料,結果婚戒長埋泥土,直至蘿蔔長出,將婚戒送回人間。失落 16年,這枚白金婚戒清洗後亮麗依然,可惜波爾松身材不復當年窈窕,戴不回婚戒。
英國《太陽報》

資料來源:2012年01月03日蘋果日報

美麗聰慧黑髮女郎最吸引

金髮女郎( blondes)向來代表性感尤物,但男人有時很矛盾,覺得金髮美女惹火時,骨子裏卻覺得黑髮女人( brunettes)才最吸引。
英國一項研究,讓一名女郎先後將頭髮染成黑色、金色和紅色,再到倫敦三間夜店,測試不同髮色的吸引力,再要求夜店 130名男人為她三種髮色評分。
調查結果發現,大部份男人認為,她黑髮美麗與智慧並重,最吸引。但論受歡迎程度,金髮依然最煞食,共 60男人搭訕,黑髮和紅髮則分別只得 42人和 18人。專家估計,普遍認知中金髮女郎愚昧,令男人減少被拒戒心,最受歡迎。
英國《每日郵報》

資料來源:2012年01月03日蘋果日報

末日徵兆? 美小鎮第二年下黑鳥雨

今年世界末日信不信由你,但美國阿肯色州小鎮比比,連續第二年除夕夜有 5,000隻黑鳥從天而降死亡,恍如末日預言描繪的景象。
除夕夜,當比比鎮家家戶戶在開派對慶祝之時, 5,000隻黑鳥從天掉下。由於去年除夕夜,小鎮同樣下黑鳥雨,接連兩年出現異象,令居民和專家都覺得不可思議。

有動物專家認為,可能是新年煙花巨響嚇壞黑鳥,令牠們失去方向感墮地亡,但牧師貝格利說:「那不會和煙花有關,否則每年美國獨立日都有雀鳥掉下。」居民麥金尼說:「當雀鳥開始掉下,我拿着指南針,指針轉個不停,無法指向北面。」專家也說事件很不尋常,因為雀鳥一般不會夜間飛行。美國康奈爾大學鳥類專家麥高恩教授說:「雀鳥的夜視能力和人類差不多,不像貓頭鷹那樣夜間覓食,跟我們一樣是『夜盲』。」但有指是有人故意向雀鳥射煙花,導致牠們集體死亡。
另外,挪威北部一個岸灘近日亦有幾噸鯡魚離奇死亡。
英國《泰晤士報》

資料來源:2012年01月03日蘋果日報

猴羊聯手偷菜 農民嘆無奈

「太可惡了,幾乎每天都來偷吃我的菜!」東莞常平麗城葉姓菜農很無奈,他投訴的是附近動物表演團一隻猴子與山羊,兩個星期來,牠們幾乎每天來,猴子站在山羊背上放風(圖),看准菜田沒人幹活,就進來大吃一餐。
原來山羊與猴子是一對表演搭檔,每天牠們表演完節目後,趁馴獸員指揮其他動物表演空檔,「羊猴為奸」出來聯手偷菜。表演團團長說已補償了菜農損失,並着手招聘馴獸員嚴加看管動物防止牠們「工餘」偷菜。
廣東《廣州日報》

資料來源:2012年01月03日蘋果日報

Sunday, January 1, 2012

5呎 6男增高 奪高妹芳心

女人要增高,明目張膽穿高踭鞋要多高有多高;但男人穿厚踭鞋都閃閃縮縮,矮小成為「男人最痛」。矮男千方百計要增高,英國潮興施展增高手術,結果 36歲青年基普( Thomas Keeper左圖)原來身高 1.68米( 5呎 6吋),手術後增高至 1.78米( 5呎 10吋),更贏得高妹美人歸。
增高手術絕不便宜,單是手術費盛惠 34,000英鎊(約 41萬港元),之後還要經歷痛苦適應階段。外科醫生先會將病人大腿骨鋸成一半,加入支架(右圖),手術後只可增高 1厘米,之後每日要將每條腿向內向外扭 15次,每次都會發出喀嚓聲,讓肌肉適應增生,這樣每日增高 1毫米。大部份人這樣喀嚓兩個月都只能增高約 6厘米,像基普增高 10厘米不多;而增高期間大多數人須用拐杖。
增高手術以往只用於長短腳或侏儒身上,但有外科醫生指,男人想增高就像女人想隆胸一樣是希望增加自信,相信手術增高遲早會普及。
英國《星期日郵報》

資料來源:2012年01月02日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