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25, 2012

邵頌雄:重聽肯普夫有感

不知甚麼時候開始,唱片公司老是把貝多芬的《悲愴》(Pathetique)、《月光》(Moonlight)、《熱情》(Appassionata)及 《華德斯坦》(Waldstein)等四首鋼琴奏鳴曲,挑三首合為一張唱片出版,又或把《暴風雨》(Tempest)、《告別》(Les Adieux)和《田園》(Pastoral)三首另成組合。再下來,便是最後的五首奏鳴曲。這種商業包裝,幾十年下來,足以令貝多芬其餘二十首不帶副題 的奏鳴曲,始終不為人熟知。
又不知從何開始,貝多芬成為了一些演奏家賴以改變形象的工具。年輕的鋼琴家,出過的幾張唱片,皆以浪漫炫技的曲目為招 徠;火紅的銷量為他們奠定了一定的名聲後,不少都覺得有需要彈點貝多芬,彷彿只要盡量收斂,放棄平常誇張的彈性速度、音量動態和沉溺句法,把樂譜內的音符 小心翼翼地彈過一遍,就忽然升格為「成熟」而「有思想」的演奏家。
在這種商業決定的影響下,往昔如舒納堡(Artur Schnabel)、肯普夫(Wilhelm Kempff)、季雪金(Walter Gieseking)、塞爾金(Rudolf Serkin)、所羅門(Solomon)、巴克豪斯(Wilhelm Backhaus)、阿勞(Claudio Arrau)、費雪(Edwin Fischer)等音樂巨匠手下令人仰止的貝多芬,恐怕已成絕響。原因簡單:現在學人對貝多芬只有片面的認識,而且缺乏文化薰陶,無論把一首樂曲彈得如何 滾瓜爛熟,音樂上還是隔膜。現時普遍追求的,只是一套既定形式包裝出來的貝多芬,不過是擺擺姿態而已,沒甚麼內涵可言。
甚麼是文化薰陶?且不論文 學、藝術、哲學、歷史等學問,甚至不談鋼琴以外的其他音樂,單就學琴而言,上引多位名家所受的教學傳統,已非今天可見:他們的學習建立於巴赫的作品,同時 學習和聲學等作曲技巧,例如肯普夫與阿勞,才不過十歲已能演奏《平均律集》,而且當中任挑一首,他們都能即興改以其他的大調或小調彈出!以這樣的功底來學 習海頓、莫扎特,然後再研究貝多芬及舒伯特,則整個古典時期創作及風格的發展,便了然於胸。由於具備作曲根底,故對所彈的每個音符、以至每個小節的和聲進 程,都有深切理解,因此演奏便沒有現今的鋼琴家那種背出來的感覺,而富有一份即興味道。而且,每一首樂曲的詮釋方向,都靠自己摸索出來,不若如今的學人, 三十二首奏鳴曲中,選出著名而自己喜歡的,才邊聽着錄音邊學習。
因此,筆者對近年推出的貝多芬錄音,總覺不是味兒,聽來有如倒模出來般難以分別, 音色欠缺個性,虛有工整無瑕的外表,內裏卻空洞無物。再加上貝多芬的畫像,怒髮衝冠、雙目失神,一副精神失常的樣子,容易令人對這位天才的印象,停留於狂 躁瘋癲的層面,由是一些貝多芬作品的詮釋,也只往極端音量和速度邁進,甚或失控地砰嘭敲打,像是越barbaric便越得貝多芬神髓。
這類知見, 對於貝多芬的感情、思想、人格、精神面貌,以至他的宗教信仰、生死的感悟、愛讀的文學作品、日常的幽默自嘲,都碰不到邊際。但流行見解的力量畢竟甚巨,影 響所及,對貝多芬的理解也漸與黃金時期(Golden Age)一眾大師的境界偏離。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肯普夫了。
不少樂評都批評肯普夫的貝多 芬過於溫溫吞吞,沒半點火氣,完全不符他們心目中那個半儍不癲的天才人物。可是早於上世紀中葉,肯普夫卻正是以他彈奏的貝多芬紅透半邊天,甚至舒納堡於三 十年代灌錄貝多芬奏鳴曲全集時,還拋下一句:若有任何不測未能完成錄音,當找肯普夫以竟此願!
時代不同,藝術品味也隨之而變。時下已少人懂得欣賞 含蓄內斂之美,多以煽情露骨者為佳。肯普夫悉心經營的貝多芬,若以為是一種但求儒雅甚或怯懦的表現,便大錯特錯矣。細心聆聽其貝多芬錄音,當發覺他並非沒 有激情的一面,只是許多時以內斂緊湊的張力代替粗暴尖硬的強聲敲打。肯普夫建構的詮釋方向,集中於貝多芬創作音樂的手法為出發點,不被貝多芬暴烈性情的陳 腐形象影響,純以音樂分析。此觀點的特別之處,還在於他的演奏中,帶有濃重的巴赫味道,展現了貝多芬的作品特色,在海頓及莫扎特樹立的曲式架構上,如何也 深深流露着巴赫對他的啟發。
肯普夫留下了三套貝多芬奏鳴曲的錄音(首套未錄全),分別錄於三十、五十及六十年代。他最早期的錄音,如今已難找到。筆者在此上載他1936年灌錄的《E大調鋼琴奏鳴曲》(op.109)(圖):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eftyk6-scc&feature=youtu.be
整 體的詮釋方向,三十年間未有太大的轉變,反而細節上的變動則多。以此《E大調》奏鳴曲而言,早期的他動態較廣,低音部的落墨也較重;中期的錄音則匠氣逼 人,也多見拘謹;後期的錄音,在前二錄音中取得平衡,年歲令他與心中的貝多芬境界更為貼近──其時肯普夫已年屆七十。再逾十年,他才從巴赫兩卷《平均律 集》中,選了二十四首來灌錄,回歸兒時之所學。許多人可能不同意,但筆者認為那正是肯普夫演奏境界最高的代表作。這份意境,原來也貫串於他的貝多芬之中。

資料來源:2012年10月26日蘋果日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