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16, 2011

高慧然:在「錯」的時間邂逅……

2007年某一個平凡的日子,美國華盛頓某一個地鐵站,上班一族行色匆匆地進出,他們基本上都是趕着上班的人,沒有閑情逸致去打量周圍的事物。
地鐵站內,一個男人正在用小提琴演奏 Bach的作品,攝像機在隱密的地方靜靜拍攝,拍下了途人的反應。
整整 45分鐘的時間內,被鏡頭捕捉的途人大約有 2000個,演奏 4分鐘後,一位中年男士留意到了小提琴聲,他的腳步慢下來,停了幾秒,又迅速離去。 6分鐘後,一位年輕人靠在牆邊聽了一會演奏,看看表後又離去。 10分鐘後,一位約莫 3歲大的男孩看到了小提琴手,好奇地停了下來,但他母親一邊催促,一邊把他拉走了。此後,又有幾位好奇的孩子注意到了小提琴手的存在,但他們的命運與第一個孩子相仿,總是被不耐煩的家長催促着離開,孩子們只好邊走邊回頭望。 45分鐘的演奏,總共只有 6個人稍稍停頓了一下聽音樂,有 20個人放下了金錢,但步速不減地離去。最後,小提琴手總共賺到 32美元。
演奏結束後,拉小提琴的男人靜靜離開,他沒有得到任何注意、掌聲,或者鼓勵。沒有人在乎他的出現,也沒有人在乎他的離去。地鐵站恢復原狀,像是一切都不曾發生過。
沒有人知道,拉小提琴的,是世界級著名演奏家 Joshua Bell,那天,他用價值 350萬美元的小提琴,演奏了世上其中一曲最複雜的樂章。

資料來源:2011年12月16日蘋果日報

原來, Joshua Bell是應《華盛頓郵報》之約,參與一項關於品味與價值觀的社會實驗。這項實驗令 Joshua Bell甚是惆悵,同樣的人,同樣的演奏,他在音樂廳表演,總是獲得熱烈的掌聲、共鳴和鼓勵,甚或膜拜。可是當他以無名氏的身份在地鐵站演奏,卻無法引起任何人的關注。當天使落入凡間,沒有人能看到他隱藏的翅膀。
對旁人來說,這卻是一個有趣的實驗,某些人認為有價值的東西,重要的東西,對另一些人來說,其實是可有可無的東西,比如音樂,樂迷對之如癡如醉,甚至有人視音樂為生命的全部。可是,另一些人對之充耳不聞,甚至還有人覺得那是噪音。
平時,要欣賞 Joshua Bell同樣的 45分鐘演奏,得去演奏廳,花 100美元購買入場券。所以,這實驗帶給我們的思考是,物質社會,品味與價值或者價格往往被捆綁在一起。在很多人的價值邏輯中,貴的不一定是好的,但便宜的卻肯定是不那麼好的,更何況免費的?用 100美元去欣賞名家演奏,被視為品味;站在地鐵站,免費欣賞無名氏演奏,則與品味扯不上關係了,即使兩人擁有相同的演奏水準。
還有一個極有趣的思考是:在「錯」的時間、「錯」的場合、「錯」的心境之下,遇上「美」,你有能力和品味欣賞嗎?又或者,在「錯」的時間、地點遇上「對」的人,你又會有怎樣的反應?

資料來源:2011年12月17日蘋果日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