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October 1, 2011

周有光:文房四寶古今談:說墨

《說文》:「墨,書黑也,從土,從黑。」
傳說,周宣王時,邢夷造墨;他在溪水中洗手,撿到一塊木炭,手被染黑,由此得到啟發,拿回搗成細末,和以黏粥,搓成圓餅,就成最早的墨。
起先,可能有過一個短暫的「以漆為墨」的漆書時期。元吾邱衍《學古編》:「上古無筆墨,以竹挺點漆書竹上,竹硬漆膩,書不成行,故頭粗尾細,似其(蝌蚪)形耳。」未見傳世實物,不一定就能否定傳說。其他民族有過漆書,或許漢族也曾有過,不過漆太黏,不易書寫,應用不廣,未有遺物留下。由於漆黏,筆畫自然形成「蝌蚪文」。
甲骨文在刻字前,有的寫成朱書或黑書。化驗證明,朱書是朱砂,黑書是碳素。《禮記》:「卜人定龜,史定墨。」《墨子》:「書於竹帛,鏤於金石。」「書」要用「墨」,「鏤」也要用「墨」先書寫。戰國簡牘用筆墨書寫,已有出土實物證明。 1975年湖北雲夢秦代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墨,這是今天能看到的最古的墨。

早期的「墨」是天然的石墨,跟後期人工製造的煙墨不同。漢代計然說:「石墨出三輔,上石價八百。」(載《萬物錄》)。西漢用石墨,已經得到考古證明。漢末應劭《漢官儀》:尚書郎起草,「月賜隃麋大墨一枚,隃麋小墨一枚。」隃麋在今陝西千陽,漢代屬於三輔的右扶風,這裏是早期的產墨中心。西晉陸雲發現曹操收藏的石墨,作小圓螺形,不是錠子形。
小圓螺形的墨粒,如果用手指頭捻着磨墨,是不方便的。需要用小短棒頂着墨粒幫助研磨,叫做「研石」或「研棒」。後來墨粒和研棒合為一體,製成了「墨錠」,磨墨不再用研棒。
河南陝縣劉家渠東漢墓中發現五錠殘墨,由松煙模壓成墨錠,有的摻合漆煙。曹植詩:「墨出青松煙,筆出狡兔翰。」大致東漢時期石墨和煙墨並用,三國時期從石墨改為煙墨,宋晁說之《墨經》:「古用松煙石墨二種,石墨自魏晉以後無聞,松煙之製尚矣。」
煙墨主要有松煙和油煙,此外有漆煙。松煙、油煙、漆煙,都是不完全燃燒形成的煙塵,和以膠液及香料(麝香、冰片等),有的再加發光劑(珍珠、玉屑、金鉑)和防腐劑(龍腦、樟腦、生漆)。配合幾種不同的煙塵,可以提高品質。晉代開始在煙墨中加進膠液,提高墨錠的黏合力,並且使墨色有光澤。明屠隆《考槃餘事》:楊慎云「(松)煙墨深重而不姿媚,油煙墨姿媚而不深重,若以松脂為炬取煙,二者兼之矣。」高級墨錠色澤光潔而經久不變。西晉陸機書寫的《平復帖》至今一千六百多年,字迹完好醒目,這是傳世最早的墨迹。 1978年安徽祁門北宋墓出土一錠古墨,在屍水中浸泡八百多年,完好未變。
煙塵和膠液做成的煙泥,有可塑性,可說是最早的「塑料」,便於任意造型。魏晉時期做成丸粒狀或螺絲狀。元陶宗儀《輟耕錄》:「中古方以石墨磨汁,或云是延安石液;至魏晉時,始有墨丸,乃漆煙、松煤夾和為之,所以晉人多用凹心硯者,欲磨墨貯瀋耳。」後來,通行墨錠,有各種形式,再加繪畫和模塑,成為獨特的製墨模壓工藝。墨錠有的不加塗飾(本色墨);有的四邊或正背兩面髹漆(漆邊墨);有的通體或部份塗金(嗽金墨);有的使金粉銀粉雪片似的飛黏在墨錠上(雪金墨)。
歷代有製墨名家。三國魏書法家韋誕字仲將,善製筆墨,稱「仲將筆」、「仲將墨」,製法記錄在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唐代製墨手工業發達,從陝西擴大到山西和河北。最早見於記載的有名墨工叫祖敏,「本易(州)人,唐時墨官也。」為避安史之亂,墨工奚超(也是易州人)舉家南遷,定居江南歙州(安徽),這裏有優質松煙,適合製墨,於是製墨技術傳到南方。奚家製造的墨,後來受南唐國君李煜賞識,賜姓李。奚超的兒子李廷圭,在墨中摻加珍珠、玉屑、龍腦、生漆,收藏幾十年不變。李氏自易水(河北)遷歙(安徽),自稱「易水遺規」,所製墨稱「李墨」。

北宋末年,歙州改稱徽州,當地產品統稱「徽墨」。宋代創製油煙墨,降低原料成本。宋蘇解字浩然,善製墨,有能獲其寸許者,如得「斷金碎玉」,因以名其墨。潘谷善製墨,被稱「墨仙」。蘇軾《孫莘老寄墨》詩:「徂徠無老松,易水無良工,珍材取樂浪,妙手惟潘翁。」
明代徽墨分兩派:歙派和休寧派。歙派代表有羅小華、程君房、方于魯等。羅小華的墨「堅如石、紋如犀、黑如漆」,一螺值萬錢。程君房著《程氏墨苑》,除錄載所製墨五百式外,還錄載文化資料,特別是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用羅馬字給漢字注音的文章,啟發了後來的羅馬字運動,這是 1958年制訂「漢語拼音方案」的先河。方于魯著《方氏墨譜》,錄載所製和所藏名墨 385式。羅小華的「象」墨、程君房的「荔枝香」墨、方于魯的「九鼎圖」墨等,收藏在北京故宮。休寧派代表有汪中山、邵格之等,他們的拿手好戲是精製「集錦墨」。
清代徽墨有四大名家:曹素功、汪近聖、汪節庵、胡開文。曹素功的墨,「紫玉閃光、堅而發墨,掭筆不膠、入紙不暈,防腐不蛀、香味濃郁,落紙如漆、萬載存真。」胡開文除製精品外,大量製普通用墨,供應學校,因此清代晚年墨業衰落,而胡開文一枝獨秀,這是從藝術「四寶」轉向實用「四寶」。 1915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胡開文的「地球墨」獲得金牌。
鑑別墨的優劣,除觀其形制外,要從三方面來認定: 1.辨色(紫色為佳、黑色次之), 2.聽聲(輕輕叩放、清脆響亮), 3.觀形(挺直乾燥為好、歪曲霉濕為差)。在四百多種名墨中,「超漆煙」為最上,始終保持「拈來輕、嗅來馨、磨來清」的特點。
清末同治年間,安徽舉人謝松岱為免考生研墨之苦,研製墨汁出售,大受歡迎,後來在北京琉璃廠開店銷售墨汁;自書對聯「一藝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書」,名其店為「一得閣」,至今存在。中國「墨汁」經印度傳到西方,被誤稱為「印度墨汁」( indian ink)。
所謂「集錦墨」,就是專供玩賞的成套叢墨,明清極盛。例如汪中山製「太元十種」:太極、兩猊、三猿、四象、五雀、六馬、七鷴、八仙、九鷥、十鹿。又如曹素功製「紫玉光」三十六錠,每錠大小不一,以黃山三十六峯為題,拼合成一幅完整的黃山圖,裝於一盒,分兩層,每層十八錠。製墨工藝跟琴棋書畫和神話傳說相結合,意趣無窮。
清代著名藏墨家盛昱,著《郁華閣藏墨簿》,記載所藏明代珍品,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墨能治病,謂之「藥墨」。我幼年時候常用「藥墨」治鼻血。據說早在南唐就有「藥墨」。墨中配用的麝香、冰片、珍珠等芳香防腐劑,同時就是優良藥材,有清熱止血、鎮驚去痛等功能。後來以「百草灰」配製成「百草霜」藥墨,能治吐血、外傷出血、口瘊等病,成為止血化積良藥。又有「淨素藥墨」,專供僧尼抄寫經書之用。休寧胡開文的「五膽八寶」是藥墨中的精粹。清人有詩云:「五膽八寶摻松煙,千錘百煉成方圓,奇墨入紙龍鳳舞,內外兼用病魔寒。」 1984年胡開文墨廠重製「五膽八寶」,用犀牛角、麝香、珍珠、熊膽、黃金等二十多種中藥,功能消炎解毒、止血去痛、降壓鎮驚、治皮炎濕疹、痔瘡頑癬諸症,可內服,可外用。

1990年冬,我在美國新港觀賞書法家張充和(內人允和的四妹)所藏文房四寶。對我這個外行來說,珍貴的不一定可愛,可愛的不一定珍貴。這裏略談二事。
( 1)「石鼓文墨」(御製重排石鼓文墨):共 10鼓,貯存於精美的長方漆匣中(匣長 350×寬 170×厚 60毫米)。鼓面直徑 46×高 30毫米。鼓的次序,以「天干十字」篆書排列。鼓的正面是金字石鼓文。現存故宮的石鼓文,字迹漫漶,破損不全。「石鼓文墨」上的石鼓文,按照考證修補重寫,恢復全貌。石鼓的反面,用楷書黑字譯寫石鼓文,難認的字注以今字,便利今人認讀。每鼓注明:「凡∼句,∼∼字,重文∼字」。精緻玲瓏,十分可愛!
( 2)「畫卷墨」(休城胡開文仿古):打開畫卷,圖窮見軸,軸開見墨。圓柱形的畫軸,是可以分開兩半的兩個半柱形錦匣。各匣貯墨五笏,共十笏,形制、模塑、圖畫、文字,各笏不同。第一個半柱形錦匣,存五笏: 1.「龍文雙脊」, 2.「烏金」, 3.「延川石液」, 4.「遠煙輕膠」, 5.「象管」。第二個半柱形錦匣,存五笏: 1.「金壺黑汁」, 2.「八寶陳元」(背面有八個印章), 3.「黑松使者」, 4.「香璧」, 5.「仿李廷圭四和法」。
這些精製的美術工藝品,使人反覆玩賞,愛不忍釋,觀之美不勝收,嗅之異香撲鼻!

圖片說明:周有光一○六歲近照
資料來源:2011年10月02日蘋果日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