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1, 2013

Zeke Li:《約翰福音》是怎樣集成的(一)

德國路德會神學家 Rudolf Bultmann 從《約翰福音》(下略《約》)文學手法分辨出當中有二十三段落的神蹟記載 (Semeia) 是自一「耶穌所愛的門徒」撰寫,此二十三神蹟段落皆獨立於附類福音外,稱為《神蹟福音》(Signs Gospel),是現今神學界公認的理論,這樣其餘的部份必定是源自其他文獻及後期其他修訂者添加修改。上世紀匈牙利哲學家 Edmund Bordeaux Szekely 在1923年梵蒂岡圖書館中發現一系列艾賽尼文獻中有一自阿蘭文及希伯來文混合寫成的古籍,稱之為《艾賽尼約翰福音》(下略《艾》),作者原為艾賽尼群體內自稱「弟兄團契」之一。在對照後發現《艾》與《神蹟福音》並沒有任何重疊,這足以證明了《艾》就是組成《約》部份原文獻。

學者一直推斷《約》之序源自阿蘭文及希伯來文的古詩,《艾》之序為:

「太初有托拉,托拉與神同在,托拉就是神。
這托拉太初與神同在。
萬物是藉著神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神造的。
生命在神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
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
他來自遙遠曠野的弟兄團契要為光作見證,
世人藉著他們走在托拉之光中。
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世界卻不認識它。
它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
凡接受托拉的,他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
進入永恆的海,那聳立著生命樹。」

與《約》相比,1:1 太初的「道」原為「托拉」,托拉 (Torah) 字面是指《摩西五經》或律法,然而在《猶太法典》及猶太秘學中皆相信在文字托拉外還有一先存萬有的天上托拉,是宇宙完美一體的秩序,萬物亦是藉著此天上托拉所造的,這概念與阿蘭文《塔古姆聖經》中 Memra (話語或道)極為相近, Memra 既是神亦是神人間的中介者和代言者,當《艾》首次被譯成希臘文時譯者將「托拉」譯作「道」是掌握了同期的阿蘭文的 Memra、斐羅及靈知派對「道」已相當成熟的理解而作出此改動,此經文亦成為日後基督教引證耶穌是神的主要經文。《艾》的主旨「凡接受托拉的」就能成為神的兒女及「世人藉著弟兄團契走在托拉之光中」都被刪出,將原是指托拉的光改作是指耶穌基督,取而代之是「凡接待光的,就是信祂名的人,就能得著權柄成為神的兒女」。

《約》修訂者在「黑暗卻不接受光」後加入自《神蹟福音》1:6-7 施洗約翰為基督見證,在 1:8 否定了施洗約翰是光,而原文卻是指「自遙遠曠野的弟兄團契要為光(托拉)作見證」,艾賽尼派是尊崇施洗約翰的派別,其後繼曼底安派更是認為耶穌是施洗約翰的叛教者,可見《約》1:6-8 改動的誘因是關乎派別間的爭端。《約》1:12 刪去了在「作神的兒女」後能「進入永恆的海,那聳立著生命樹」,這是基於希伯來文「天國」(Shamayim) 一字同時可讀作「支撐著水」有關,無獨有偶在《艾賽尼啓示錄》多次提及的「永恆的海中的生命樹」同樣在《啓示錄》被刪去,耶穌就在《多馬福音》曾說「若果你的領袖告訴你:『天國在海裡』,那麼魚兒就比你疾足先得天國」,顯然艾賽尼派曾出現天國在哪裡的爭論。

《約》3:3-11 耶穌與尼哥底母就重生的對話亦是出自《艾》,只是原版沒有指明對談者是尼哥底母:

耶穌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神的國。 」
一人問:「人已經老了,如何能重生呢。豈能再進母腹生出來麼。 」
耶穌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人若不是從地母和天父生的,並日夜裡與天使同行,就不能進神的國。 從肉身生的,就是肉身。從靈生的,就是靈。你們肉身由地母所生,內在的靈由天父所生。 我說,你們必須重生,你不要以為希奇。 風隨著意思吹,你聽見風的響聲,卻不曉得從那裡來,往那裡去。托拉也是如此,世人聽見它卻不認識它,自他們的第一口氣息始它就在他們當中。
凡從天父和地母重生的,他必以新耳去聽,新眼去看,並有托拉的火焰在他內裡燃燒。」
那人續問:「怎能有這事呢。 」
耶穌回答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我們所說的,是我們知道的,我們所見證的,是我們見過的。你們卻不領受我們的見證。人生來與天使同行,他卻在泥中找財寶。他曾承繼父的產業,在地上建立天國,然而他卻離棄父,反倒去敬拜世界和偶像。」

解經家一直無法解明《約》3:5 何以是「從水和靈生」,在《艾》可見其原意為「從地母和天父生」,此地母和天父二元一直伸延《約》3:5 「從肉身生的,就是肉身。從靈生的,就是靈」,一直連貫著緊接被刪去的「你們肉身由地母所生。內在的靈由天父所生」,這裡引證了靈知主義的靈物二元論早在艾賽尼信仰已出現,母神和女性象徵物質而父神象徵屬靈的說法。在 《約》3:8 以風難以捉摸比喻「凡從聖靈生的」,原文卻是比喻世人不認識「自第一口氣息始它就在他們當中」的托拉,神性的托拉與生俱來在每一個人裡,是對內神性的自覺繼而自地母和天父中重生。

對照《約》3:19-20 與《艾》原文更見此自覺救贖如何被篡改:

耶穌說:「光來到世間,世人因自己的行為是惡的,不愛光倒愛黑暗,定他們的罪就是在此。 我們是神之眾子,神就在我裡面受榮耀。照耀神和祂的眾子就是托拉之光。凡不認生他的天父和地母的便恨光。 」

《約》修訂者把中間「我們是神之眾子,神就在我裡面受榮耀,照耀神和祂的眾子就是托拉之光」刪去,將「凡不認生他的天父和地母的便恨光」改成「凡作惡的便恨光」,並在段落前面加入《約》3:16-18 的「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基督教救恩論核心經文,刪除世人原為神之眾子及神就在眾人裡面的說法,以此確立只有耶穌是神的獨生子,神僅住在耶穌裡,救贖再不是靠著認識天父和地母及各人內裡的托拉之光,而是只有相信神的獨生子耶穌才能得救,是必須依靠外力和排他的救贖觀,與《艾》原意有極大落差。

耶穌給予彼此相愛的新命令亦是源自《艾》:

另一人說:「夫子,我們該如何認識那光?」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他們在弟兄團契的園中如何互助互愛,你們也要怎樣相愛。 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弟兄,一如我們全是神的眾子。 」
另一人說:「你所說的都關乎弟兄團契?」
耶穌說 :「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你們信神。 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我們弟兄團契是天上弟兄團契的反映,天上地下的萬物皆是它的成員。 」

《約》將耶穌要求眾人要如艾賽尼「弟兄團契的園中如何互助互愛」般相愛個人化成要如「我怎樣愛你們」般相愛,眾人因此就被認出是「我的弟兄,一如我們全是神的眾子」則修改為「我的門徒」,《約》13:34-38 與彼得的對話和三次不認主的預言都不見原文中。當時耶穌是以弟兄團契為中心,此弟兄團契一如托拉不僅是地上團體,而是天上地下萬物一體的概念。在《約》14:1 「你們信神」後的「也當信我」也不見於《艾》中,這些「基督中心化」經文都是後期修訂者所改動。

從《艾》中葡萄樹比喻更見《約》修訂者如何將耶穌原來教導「基督中心化」:

耶穌說:「弟兄團契是真葡萄樹,天父是栽培的人。
不結果子的枝子,他就剪去。
凡結果子的,他就修理乾淨,使枝子結果子更多。
你要常在我們裡面,我們也常在你裡面。
枝子若不常在葡萄樹上,自己就不能結果子。
你們若不常在托拉裡面,也是這樣。
托拉是弟兄團契的基石,遵守它的,這人就多結果子。
因為離了托拉,你們就不能作甚麼。
人若不常遵守托拉,就像枝子丟在外面枯乾,人拾起來,扔在火裡燒了。
弟兄們要彼此相愛,像愛心天使教導他們的一樣,
這是命令你們要彼此相愛的緣故。
最大的愛是教導別人托拉,同時愛人如自己。
天父常在我們裡面,我們也常在他裡面,
我們在愛裡伸出手邀請你成為我們一員。
父給我們的榮耀,我們也將給你,和我們一起成為一,
你的父早已在立定大地根基之先就愛你。」

《約》修訂者將 15:1 耶穌說「弟兄團契是真葡萄樹」改為「我是真葡萄樹」,「天父」改為「我父」,15:2「不結果子的枝子」寫成「凡屬我不結果子的枝子」,15:4 原為「你要常在我們(弟兄團契)裡面,我們也常在你裡面」改作「你們要常在我(耶穌)裡面,我也常在你們裡面」,15:5-12 中的「常在托拉裡面」、「離了托拉」及「遵守托拉」均改為耶穌第一身的「常在我裡面」、「離了我」及「遵守我的命令」,《約》中葡萄樹比喻的結論是 15:8 的「你們多結果子,我父就因此得榮耀,你們也就是我的門徒了」,而《艾》則是「父給我們的榮耀,我們也將給你,和我們一起成為一,你的父早已在立定大地根基之先就愛你」,前者人們結果子父就得榮耀,《艾》則是相反的「父給我們的榮耀,我們也將給你」,並且「和我們一起成為一,你的父早已在立定大地根基之先就愛你」,這裡表示艾賽尼派相信世人在太初原有完美屬靈一體的「先存靈魂說」,此一體就是托拉和弟兄團契,貫徹始終。

有趣的是《約》21:25 結局「耶穌所行的事,還有許多,若是一一的都寫出來,我想所寫的書,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都是修改自《艾》,原來的艾賽尼兄弟團契群體意識被刪除了,從中亦可見艾賽尼派為崇尚自然療法的派別,即後來耶穌治病趕鬼傳統的來由:

「兄弟團契向願意聽從的人教授托拉,他們還行了很多奇事,以草藥、陽光和水治療病患者,他們所行的事,還有許多,若是一一的都寫出來,我想所寫的書,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

資料來源:Zeke Li's Facebook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