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16, 2013

蔡東豪: iBanker告白——股災

87年我剛入行,當時不叫iBanker,叫Merchant Banker。那是殖民地時代,美式全球化未吹襲投行界,香港大部份事情以英式行事,投行由三大佔據領導地位:Wardley(匯豐擁有)、 Jardine Fleming及Schroders。其餘大多數是來自英國的老牌Merchant Bank,例如James Capel、Samuel Montagu及Kleinwort Benson等,這些名字早成為歷史。
我經歷過股災,是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股災。近年股市跌幾百點,傳媒便形容為股災,我聽後覺得幼稚,年輕一輩未見過世面。跌幾百點對道指或恒 指,相等於幾個百分點,濕濕碎。「黑色星期一」道指一日跌508點,相等於23%。今日道指一日跌23%,等於跌逾3,000點。香港87年股災經歷停 市,10月份累積下跌四成,這就是我所指的股災。

寧蝕也不敢得罪超人
我初入行,主要工作是「攞喼」,不是說笑,每次出外開會iBanker都要帶一大堆文件,年資最淺的拿最多,是行規。有些工作對年輕iBanker很有 用,但因科技進步,今日已不用做,我覺得反而影響學習機會,例如剪報。在沒有互聯網年代,每間投行擁有自己的資料庫,保存當時三幾百間上市公司的資料,每 日由我決定甚麼剪甚麼不剪。當時甚麼公司在做甚麼刁,我最清楚。
87年股災我最深刻記憶,是長和系百億元連環供股。股災前一個月,長和系宣佈香港 有史以來最大型集資計劃,旗下四間公司:長實(001)、和黃(013)、嘉宏(已私有化)、港燈(006),供股共集資100億元。我任職的投行「有 幸」成為供股包銷商之一。股災前,身為史上大刁參與者,是榮幸;股災後,是大鑊。股災後,長和系如其他股份一樣,股價大跌,跌低於供股價,假如供股計劃照 常進行,包銷商須上身,損失慘重。當時市場最關心是,供股計劃會否繼續進行。
我負責攞喼和剪報,當然沒有內幕資料,靠睇報紙得悉事件發展。傳媒繪 形繪聲報道李嘉誠和包銷商之間進行角力,包銷商希望李嘉誠取消供股,外資包銷商高層專程來香港遊說,但李嘉誠堅持繼續。據報道,包銷商有權單方面取消供股 計劃,引用包銷合約中「不可抗力」條款,但後果是觸怒李嘉誠,那年代無人敢觸怒李嘉誠。財經八卦新聞指,李嘉誠堅持去馬,口頭向包銷商承諾,他不會忘記幫 過他的人。這句話反面是,他會記着不肯幫他的人。供股計劃最後按原定計劃進行。股災後,大部份人身家不見了一大截,但李嘉誠袋裏多了100億元。
有一日,我見到一班秘書(那是有秘書的年代)起哄圍在一起,我不甘後人,走進人堆中。原來她們在逗玩一張支票,是我公司作為包銷商埋單的支票。我忘記支票金額是多少個零;二十多年過去了,我未接觸過支票銀碼比這張大。這是我驕傲的回憶,我親手接觸過這張支票。
87 年股災有一個很神奇的地方,是成因不明。經過時間沉澱,很多事情都會變得清晰,然而,二十多年過去了,87年股災的成因至今眾說紛紜。最多人接受的原因, 是電腦程式製造沽盤,加劇跌市的跌幅,產生急速下跌的循環。我難以接受,那時候電腦技術落後,電腦參與程度有限,能夠製造一場全球性股災,有點牽強。

知得越多 輸得最慘
人不願認衰,怪罪於電腦,好像比較心安理得。看看圖表,便知道股災前,股市進入泡沫狀態,道指在股災前一年升幅達四成。除非這件東西的估值一向被低估,任 何東西價值一年升四成,都會變得昂貴。雖然87年股市沒有例如科網股的新概念,但股災前道指不停創新高,市場情緒亢奮,散戶踴躍入市,如李嘉誠的大戶在吸 水,泡沫的特徵寫在牆上。我認為87年股災成因,跟所有股災差不多,是估值過高,脫離基本因素能支持的現實。觸發點可能是電腦程式賣盤,可能是某一件個別 事件,其實是大堆事情加起來。
泡沫特徵是製造一個自我感覺良好循環,投資者看好,股價上升,投資者感到自己眼光準確,對自己看法更加有信心,形成 一個股價上升循環。當投資者判斷(看好),得到事實(升市)確認,他們以為自己股神上身,錯不了。實際上,升市可能跟投資者看法全無關係,不過升市本身已 成為投資者繼續看好的原因。
泡沫一個特別之處,是近乎不可能在爆破前預見。人在泡沫中,會懵然不知,泡沫爆破後,才赫然發現自己曾身在泡沫。泡沫只能事後孔明,不可能未卜先知。這方 面最老實的人,是聯儲局前主席格林斯潘,不少人認為他是科網泡沫的罪魁禍首,因為他在八十年代末堅持低利率政策,直接製造投資者亢奮情緒。格林斯潘堅持政 府沒能力事前預測泡沫,只能做好準備,泡沫爆破後,政府盡力做好善後工作。格林斯潘坦白得令人不舒服,但嚴格上,他可能沒錯。
人精於分析過去,向 後看,事情變得特別清晰,錯綜複雜的關係也拆解得到,不過我強調是向後看。當人經歷過一件事,樂過痛過,理論上感覺深刻,重點是親身經歷過。問題是,人生 沒有兩件事是一模一樣,今次經歷過,下次遇上,人會產生疑問,今次好像有點不同。因此,經歷過不代表會學精,遇泡沫的感覺是鑊鑊新鮮,跟住出現的,當然是 鑊鑊甘。
很多人假設,iBanker最接近股市,遇上泡沫,最懂得避險,這是一個很錯的假設。人不精於向前看,即使是熟悉事情,也因知得多,判斷變得混亂。越知得多的人越感到模糊,因為這些人腦裏太多東西在轉,太多可能性出現,覺得今次總是有點不同。
iBanker站在最前位置,近距離看到普羅投資者看不到的事情,甚至有份落場參與,這觀看角度與眾不同。外人羡慕iBanker親近大孖沙,落手落腳做 大刁,但這其實是一個不利位置。知太多,是不好,因為知得多的人太多考慮,覺得世界很複雜。iBanker知得多,外人認為不合理和古怪事 情,iBanker都有解釋。資深iBanker有一項特異功能,是自圓其說能力。外人追問兩句,iBanker會感到不耐煩:「你哋唔明咁多!」
據 我觀察,每次泡沫爆破,走得最遲和輸得最慘,是iBanker。iBanker真心相信製造泡沫的新概念、新技術、新英雄,因為近距離給予他們其他人沒有 的資料。iBanker認為其他人不懂欣賞,是因為他們領略不到「新」的真諦。越多資料,越多觀點,越會相信:這次不同。
離開投行,走進企業,風 景不同,我學會Detached這個字。Detached中譯不容易,夾雜着抽離、冷淡、超然的意思。看事情最Detached的人是小孩,他們知得最 少,但心水最清,他們的意見很多時一針見血,肯定不會陷進「今次不同」的泥沼。我離開投行十多年,Detached的環境給我更佳觀察位置,我知道的不 多,甚至不想知得多,但我感覺良好。
假如Detached是審時度勢的重要質素,股市中最不夠Detached的人,是iBanker。他們內心最多鬥爭,因為他們永遠在嘗試說服自己,這件事不是這樣的。
(續篇四之三)

資料來源:2013年10月17日蘋果日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