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評論人民幣,通常會着眼看經常賬、進出口貿易的順差增長、資金流的出入、外滙儲備的增長、銀行外幣的結滙和售滙、國外直接投資、美元走向和美國貨幣政策等數據和因素,這些亦是重要的數據指標。
不過,筆者認為,看人民幣的走向,不能單看一般的市場數據,最重要的是,看政府的政策取態。畢竟,雖然人民幣每天有上下市場浮動的空間,但每天都是由政府定出中間價(透過一個不透明的定價機制,盯住一籃子不公開的貨幣)。
國際化後需求增加
筆者長遠比較看好人民幣,認為會繼續緩慢上升。人民幣國際化,是國家既定政策,誓要奪得國際貨幣的話語權,希望最終能擺脫受制美元的陰霾;於是,中國正逐步從貿易、證券投資、外國國家儲備、直接投資等幾路推進,希望增加國外使用人民幣的普遍性。
當人民幣使用的普遍性提高,即是人民幣的整體需求會增加,自然會使人民幣有升值的壓力。所以,人民幣國際化成功後,人民幣的價值必然比現在更高。
不過,人民幣升值和人民幣逐步國際化的最大假設是,中國經濟改革會持續。
既然人民幣國際化會對滙率有影響,人民幣國際化必然是滙率改革的一個重要部份;滙率改革又跟利率市場化和資本賬開放有密切的三角關係。
滙率、利率和資本賬這「三角改革」會改變市場的根本遊戲規則,透過這些金融市場的改變,去支持實體經濟的根本改革,就是由投資和出口帶動轉為消費、由製造業邁向服務業、由低價值移向高增值的項目等。
因此,滙率、利率和資本賬不是為了改革而改革,而是為了扭轉真實經濟體發展中的種種不平衡、不可持續的問題。
換句話說,如果實體經濟改革不成功,滙改的步伐就會受影響。試想想,如果製造業不能同步由低價值提升到高價值,人民幣進一步升值,只會使更多低價值的工廠企業倒閉,造成大規模的失業,衝擊社會穩定。
因此,「三角改革」和人民幣升值,是實體經濟改革的「因」,也是「果」,是相互影響的;「三角改革」是要推動實體經濟改革,但如果實體經濟改革停滯,「三角改革」也不能繼續。
外管局出招添動力
筆者對於這一整體的改革進程相對樂觀,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筆者認為,政府沒有其他選擇。而且,從種種迹象看來,改革在進行中,包括國家外管局剛公佈的幾十條有關增加外資在內地資金管制的靈活性,和今年較早前重新開啟的利率市場化等措施。
既然人民幣升值的最大假設是,中國經濟改革會持續;那麼,人民幣下跌最大的風險,必然是政府決定停止繼續經濟改革的方向和步伐。
總的一句,人民幣升跌並非純經濟學;看好人民幣,是認為中國能在相對平穩的政治社會環境下,作出適時的經濟改革,否則,便應沽人民幣。
資料來源:2012年11月27日蘋果日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