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祝發財是討口采、沾喜氣,人人樂道。我連和孩子們談這話題都不免發現他們眼露晶光,興致勃勃,可見守廉奉儉真不是本性。
不過我的發財故事一開始就讓孩子們掃興:「發了財,總是要花用了才算數;一出一入,不見得是越滾越多。」老子所謂「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已愈有;既以與人,已愈多。」的理論最好不要跟經濟學家或者賬房先生說,雖然老古人的故事總是這樣教訓人的──聚寶盆即是一例。
流通最廣的聚寶盆故事出自褚稼軒《堅弧集》引《挑鐙集》所說,是明初一個叫沈萬三的窮漢,偶見漁人網了上百隻青蛙,準備宰殺,沈萬三看著不忍,勉強拿些遂銀給買下來,縱放到池塘裡。嗣後這群蛙喧鳴達旦,吵了沈萬三一宿,晨起省視,發現群蛙圍繞著一隻瓦盆,遂拿回家當盥手之具。沈萬三的老婆偶爾落一銀物入盆,但見其中盛銀盈滿,於是「財雄天下」;這是聚寶盆的來歷。
另一部明人孔邇的筆記《雲蕉館記談》則指出了另外兩個說法,其一稱沈萬三本來就是個漁夫,飯後臨河洗碗,碗墮水中,因而下手撈取,「但覺前後左右,纍纍如石彈,乃盡取之,有識者曰:『此烏鴉石也,一枚得錢數萬。』山因以富。」──這個版本裡沒有盆,還調了晚,摸來的寶石總經不起揮霍,所以流傳不廣。其二說這沈萬三夏夜仰臥漁船之上,忽見北斗翻身,趕緊拿布襴(圍裙)給兜了,真得一杓,天亮之後,有老者引了七個挑籮擔的人來,跟沈萬三說:「你就為我守著這筆家當吧!」言訖不見,二七一十四個籮擔裡都是馬蹄金,沈萬三便是這麼富起來的。這個版本比烏鴉石還寒磣,更不流行。
在宋長白的《柳亭詩話》和《張三丰先生全集》裡,則提到了元末張三丰的「黃白之術」──這勾當在彼時相當盛行,說是能燒鉛成銀、化銅為金,殆皆騙術,在《儒林外史》裡有相當鮮活的描述和諷謔。不過這個版本把做為工具的「盆」給點明了:「張三丰授以爐火術,盆即燒煉之鼎器也。」燒煉雖然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利頭,但畢竟還是勞作,仍得取材費工,將本求利,就不如「置物則滿」來得痛快,所以也不受民間傳聞的青睞。
然而沈萬三、聚寶盆的故事最引人深思的,還是它有個不如人意的悲慘結局。在前引《張三丰先生全集》中就有說:沈萬三以燒煉黃白致富,但是為太祖(按:明太祖朱元璋)所忌,給安了個罪名,流放嶺南──但是為了給張三丰一點面子,在這個版本裡,沈萬三的結局是被天師「引渡仙去」。
清康熙的寵臣高士奇《天祿識餘》還抄錄了沈萬三的弟弟沈萬四(一名沈貴)給哥哥的諷誡詩:「錦衣玉食非為福,檀板金樽可罷休。何事子孫長久計,瓦盆盛酒木棉裘。」
郎瑛的《七修類稿》也提到明太祖要殺沈萬三的事,後來在《明史.馬皇后傳》中也有近似的記載,謂:南京城從洪武門到水西門,大約是都城的三分之一,都由沈萬三出資築建。沈萬三逞豪恃功,還奏請勞軍,這就給了朱元璋一個誅殺僭越的藉口。幸虧馬皇后仁慈,力諫曰:「妾聞法者,誅不法也;非以誅不祥。」但是朱元璋雄猜未減,還是把沈萬三流放了,其家遂因之而敗。
發財故事告訴我們甚麼呢?有錢絕對不要碰政治;因為財富一向是權力的敵人。當初《史記》裡的〈遊俠列傳〉所言,即是此中緣故──聚寶盆故事裡說這盆的下落是讓朱元璋拿去鎮城腳,打得粉碎;另一說則是打碎了才去鎮城腳。無論如何,都是財富屈服於權力,而且總要粉身碎骨。
資料來源:2012年02月05日蘋果日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