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16, 2012

李祖喬:資本主義,是地理學的問題……(下)

哈維的學術著作很複雜,昨天及今天談到的兩本著作,他放棄學院的寫作方式,在西方世界被視為專為大眾讀者而作。當然,對不少經濟專家而言,哈維仍不入流,甚至指為虛張聲勢(Swashbuckling)。不論如何,哈維帶給我們的重要啟示,是資本主義與經濟制度並不僅僅是專業分析或政治博弈,更不是對未來的預測投機;它是可以決定社群中每一個人的生活、生命的社會制度。這不是個可輕言加入或退出的遊戲,而是會直接造成死亡、飢餓、疾病、痛楚的決定機制。即使我們刻下無法改變它,至少也要明辨是非,等待它改變、或至少改善的一刻。

《新自由主義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1圖、牛津大學出版社,2005;另有上海譯文出版社的中譯本)
.英國國際研究協會(BISA)年度最佳政治經濟書獎候選名單

此書追溯某個被稱為「新自由主義」的經濟學潮流,敘述它如何主導世界的思想和地理發展,令我們認為資本主義很「合理」。
所謂新自由主義(代表人物佛利民(Milton Friedman)、香港張五常教授),指70年代開始佔據主流的一套政治經濟理論。以「自由」為名,它極力反對國家對市場的干預、鼓吹不受限制的自由貿易、為金融機構鬆綁而支持貨幣主義、把國有部門私有化等等。

以「自由」之名……世界凹凸不平
搞地理學的哈維,並非要推翻新自由主義的經濟學公式。他是要尋找存在於生活和地理空間的現實世界,跟數學公式有多大落差。他思考的出發點是:經濟學家和政治人物都說,經濟愈「自由」愈好;但這些承諾,在我們的現實生活空間中兌現嗎?有多真實、多虛幻?名為「自由」的經濟指導思想,在實踐上效果如何?
為此他提出一個概念:不均衡地理發展(uneven geographical development)。大家都說全球化的世界是「平的」,哈維卻特別關注它的凹凸不平。哈維著重考察經濟政策實踐過程的運動地圖,如何反映出地理上的不公平。某國家個別階層為何受惠?而其他地方卻愈來愈窮?這張新自由主義的地圖十分複雜。但肯定的是,窮國的出現不是因為「懶人」當道(今天香港人認為很「懶惰」的菲律賓,五十年代在亞洲是僅次日本的第二富庶國),而是跟國際關係及經濟的權力有關。
新自由主義政策的出現,本身是為了回應戰後至1970年開始發展逐漸放緩的經濟發展。當時本身有許多解決方案,但最終英美採取了向富人傾斜的政策。對不少忽然成為中產甚至富豪的人而言,這是好東西。但關注世界上大部份弱勢社群的哈維,看到的卻是極度擴張的貧富懸殊與失控的環境大災難。從二戰後到今天的全球經濟狀況,這裡無法詳述,請看哈維原著。

「常識」如何慢慢形成?
問題關鍵是:明明實踐上是凹凸不平的貧富懸殊,但主流也認為這是「自由」和「合理」的經濟安排。看今天香港:全世界貧富懸殊居首的地方,極多人無法買樓自住,要忍受屏風豪宅的空氣,幫襯聲稱至抵價但壟斷的超市。這是現實。但在觀念上,社會賢達仍然聲稱青年不夠努力,鮮有人認為有上街反抗壟斷的必要,反而認為邊緣社群和家庭傭工才是「威脅」,也視上街為過激行為。換言之,我們有某種根深柢固的信念,認為現在的財富分配還算是「合理的」,即使是沒有公平競爭法,香港也還算是「OK」,可各自努力尋夢。
哈維說:「任何一種思想若想佔據主導,必須先確立一種概念裝置:它訴諸我們的直覺與本能,訴諸我們的價值與欲望……如果成功的話,這裝置就能牢固確立在常識之中,被視為理所當然,無庸置疑。」
甚麼意思呢?就是透過簡化的修辭法,一些牽涉重大利益的政策被包裝成為擊中人性欲望(例如:追求個人自由)的完美方案。

專家的修辭與比喻
新自由主義的擁護者,多會提出動人的說法,引用阿當斯密(Adam Smith),說完美的市場是隻「無形的手」(invisible hand),令人想像市場就是可完美調節、不應受政府干預。但其實「無形的手」從來不是斯密的理論重點,他也沒叫人自私自利各自搵錢,更強調爭取公義與關注工人福祉。更何況現實的市場充滿壟斷,毫不完美。又例如,遇有人爭取相對平等的勞工待遇,新自由主義者會標籤這是「共產主義」或「養懶人」,即使我們知道在現實之中,其他勞工待遇較佳、貧富比較平均的國家,絕不是充滿懶人的共產國家。他們也會搬出經典著作來支援自己,例如強調「自由」的思想家海耶克(Frederick Hayek)。但在引用過程,卻鮮會提及學術史學者的共識是海耶克寫作時是回應40年代的共產主義極權,而不是今天的經濟現實。
這種把所有充滿偏見的詞語簡單地等同(總之「自由」之名就甚麼都好)或對立(所有反對「自由」就是「共產」)的修辭手法,通過中學經濟學教科書、大學及MBA教育、智庫研究報告、政治領導人的言論,流傳開來。「個人自由」被解釋成等如「投資的自由」,是永遠要擁護的好東西。這所以,在現實世界的婆婆失去她的士多、街坊的家園被強拍,我們在觀念上卻從來沒有質疑這是對個人財產和「自由」的侵犯──因為許多給投資者看的經濟報告還在告訴我們,香港是「自由」的地方。這成為我們的「常識」,教育下一代。

李祖喬(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文化研究博士生)@策劃:梁振嶽、沈旭暉、甘文鋒@國際關係研究月刊

資料來源:2012年01月17日am730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