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演員汪笑儂,雖不被正史所重視,但在晚清野史筆記中,卻記載甚多,可見他被當時人所重視之一斑,連梁啟超的《飲冰室詩話》都說道:「上海伶隱汪笑儂,以戲劇改良自任。吾未識其人,大約一種之實行家也。」汪笑儂以演《哭祖廟》、《馬前潑水》、《黨人碑》、《罵閻羅》等戲著名,在中國梨園中,演員的文化水平一般都不高,能寫劇本和詩文的演員可說鳳毛麟角,而汪笑儂卻是寫、編、導、演,樣樣精通,稱得上是罕見的奇才。
汪笑儂本是滿族旗人,名德克津,生於清咸豐八年( 1858年)。同治十三年( 1874年),中秀才。光緒五年( 1879年),考中舉人,被分發河南,任太康縣知事。因秉性剛正,拒絕賄賂,被以「耽於聲色,怠於牧民」的罪名,革了他的官職。但另有一說,說他赴知縣任,行前買一妾帶往任所,這在當時並不犯法,但他這次卻犯了滔天大罪。原來這個女子是宗室之女,他一時沒有弄清來頭,貿貿然就買了帶去,給御史奏他一本,說他私買宗室女為侍妾,罪應大辟。他有一忠心的家奴,見主人得禍,表示願意替主人一死,承認是他買來獻給主人的,如此一來,縣太爺就可以減輕罪名,最多不過充軍而已。後來縣太爺得失察之罪,免其死刑,但革職永不敘用,而置家奴於法。為感念家奴,等到後來他演戲成名,終身不演《穆成替死》之劇,這是後話。
革去官職的縣太爺,遂在北京的翠峰庵「賞心樂事房」學老生,自是絕意仕途,隱身於伶。他曾走訪京劇老生「汪大頭」汪桂芬,想要拜師。汪桂芬認為他的嗓音不佳,有點瞧不起地說:「儂談何容易!」他從此發奮用功,勤學苦練,到正式公演時,就以「汪笑儂」為藝名(意為汪桂芬曾笑我不夠演戲的材料)以自勵。汪笑儂善於吸收程(長庚)、譚(鑫培)、汪(桂芬)、孫(菊仙)等各名家的長處,同時借鑑徽腔、漢調的演唱技巧,結合自己的嗓音條件,形成了一種高亢深沉、蒼勁樸實的演唱風格。當時人稱讚他的唱工:「檀板一聲,淒涼幽鬱;茫茫大千,幾無托足之地。出愁暗恨,觸緒紛來;低徊咽鳴,慷慨淋漓,將有心人一種深情和盤托出,借他人酒杯澆自己之塊壘。笑儂殆以歌場為痛哭之地者也。」京劇大師譚鑫培對汪笑儂也有極高的評價,他曾對汪說:「菊仙氣質甚粗,余亦日趨老境,來日之盟主實讓於使君。君之學問為吾輩所不及;咬字之切,吐音之真,亦為吾所不及。」
說到汪笑儂的學問,可說是學識淵博,文史功底扎實,他又喜歡琴棋書畫,寫過不少小說、詩詞,他懂得星相醫卜,給朋友談過佛學與金石學,還涉獵過「西學」的心理學、法學、西洋史、商業史等等。他曾寫〈擬英國詩人吟邊燕語〉二十首,每首寓莎士比亞戲劇一齣,這在當時的士大夫中,幾人能夠?由於他鑽研西學,而接受了西方民主、自由的理念,他的思想在同時代知識分子中是處於領先地位的。
民國元、二年之間,詩人樊樊山在上海租界中充遺老,閒來無事,找朋友打詩鐘、上戲園看戲來消遣。某日,樊樊山召集一班名士雅集,汪笑儂也在被邀之列,樊樊山問他會不會打詩鐘?汪說很少作此遊戲,不過可以試試,請出個題目。樊樊山就說「八股文」、「東三省」分詠格。汪笑儂略一沉思,即說:
能使英雄皆入彀;
可憐帝子已無家。
樊樊山見了為之擊賞,座中有幾個遺老感懷身世,幾乎要嚎啕大哭起來。
汪笑儂被稱為「愛國伶人」,他常感於民眾的愚昧,而「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他有詩云:「四百兆心容易死,五千餘歲體難支」、「人盡陳摶睡不醒,世多崔灝詩休題」。因思利用戲劇來呼喚民眾,激勵民心。袁世凱密謀稱帝之時,汪笑儂以詩諷之,中有句云:「利用共和竊專制,奸雄依樣畫葫蘆!」憤而辭去天津伶職,隻身南下,再在上海登台,並編演歷史劇《博浪椎》,借張良之口唱出:「堂堂奇男子,最好沙場死;死只一回勿浪死,不雪國仇誓不止!」繼以大段快板唱道:「只恨我窮書生身微力小,空懷着報仇志晝夜心焦,望國民起義師速行天討,如今還不見草澤英豪!休讓那虎狼秦皇行凶暴,只苦了眾百姓受盡煎熬;我要把好神州重新創造,把專制君萬剮千刀!」
民國六年陰曆四月七日,汪笑儂在上海演《哭祖廟》時,因為鋒芒畢露,引起地方惡勢力的嫉恨,竟遭到流氓向劇場投擲煙霧彈的的示威。但鄭孝胥的日記卻有另一種說法云:「……往丹桂第一舞台聽戲。汪笑儂演《哭祖廟》,為北地王殉國之狀,觀者皆感動。俄有巨響震於樓左,濃煙瀰漫,乃炸彈也。戲止,眾皆奔散,此革命黨仇視忠義之說,故作此惡劇耳。」。不管如何,汪笑儂慷慨悲歌的動人演出,是有目共睹的。
民國七年的陰曆九月二十三日,汪笑儂在上海病逝,身後蕭條,由朋輩醵資,葬之真茹梨園公墓。「袁二公子」寒雲輓以聯云:
國破家亡,幾見人來《哭祖廟》;
時移世變,請看我去《罵閻羅》。
汪笑儂曾以戲劇改革家的姿態,活躍於紅氍毹上。學者陳芳就指出汪笑儂廢除「定場詩」、「自報家門」、「打背供」等,且運用大段唱詞、長篇演講、堆疊垛句等手法,大幅翻新劇本。又以個人的學識涵養,兼顧劇本的通俗性、劇情的合理化,以典雅駢文與俚俗方言併陳,使劇情脈絡更為流暢。京劇大師麒麟童周信芳說汪笑儂:「借歌曲以濟世,希望以古喻今,達到移風易俗之目的,但孤軍奮鬥,終難有所作為。因此,半世陷於苦惱,乃借煙(阿芙蓉)酒澆愁,齎志以歿。」誠哉斯言!
資料來源:2012年01月29日蘋果日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